作者: 葛菲
报告文学。作者沙青。发表于《报告文学》1986年第4期。作品以翔实、确凿的材料、事实,揭示了北京面临的历史上最严重、最触目惊心的生存危机:水资源的严重匮缺。1977年3月,在联合国水资源会议上,科学家似警告世界:“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世界上的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就是水的危机。”然而,危机已经在北京出现。这个本来就水源不足的城市,建国三十多年来,人口从二百万猛增至一千万。加之沉重的工业负担,城市濒临危境。遍布城郊的四万眼井把北京变成一个大漏斗。东郊地面开始下沉。1980年以来,连年干旱横扫北京。京西二百里外的深山区,承受着百年来最持久的旱灾。水贵如油。山区村民不得已,思谋背弃故土,外出谋生。北京的水源危机并非今天方为人觉察。早在1958年设计兴修十三陵水库时,年轻的水利工程师黄震东便心事重重。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未来的一天,十三陵水库将会干枯。为此,他埋头寻找新水源。几个月辛勤踏勘的结果,是一份十三陵水库补水报告。二十七年后,十三陵水库补水工程全面开工,所采用的设计方案,恰恰是黄震东二十七年前的结晶。1979年,已任北京水利局总工程师的黄震东执笔起草了《北京水资源问题学术讨论会总结报告》。报告面世后引起巨大震动。人们的认识迅速深化、扩展。水源本已严重不足,而有限的水资源却遭受或面临着污染的威胁。1985年春,突如其来的水质事故使长辛店十二万居民愤怒。人们指责水厂没良心。然而,水质早已在人们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地对待大自然时便已恶化。灾难并非危言耸听。为了保护北京的水资源,有识之士顶着巨大的压力和人们意识、观念的堕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几年来,围绕密云和怀柔水库能否开发旅游业的问题,人们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为了保护北京市的这两盆净水,市环境保护局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责难,经受了不断的挫折、失败。然而,他们毕竟胜利了。城市严重缺水,节水势在必行。而长城饭店每个床位一天用水标准三吨,超过一个普通市民一个月的用水量。在节水检查员和饭店的谈判中,又是一场针锋相对的抗争。专家预言,如不控制北京地下水的开采和水质的恶化,到公元二千年,北京的地下水位将降到七十米以下。那时,北京现有的水井将大部分干枯报废,北京城近郊区将没有合格的地下水可以饮用。那么,北京曾经让人聊以自慰的三十多条河流而今何在?有人忠告:北京城治理了一条龙须沟,却出现了近三十条龙须沟。北京城会不会在贫水中自行消亡?答案令人痛苦。要想改变这一灾难性的结果,唯一的出路是靠我们自己修补创伤,重新建立一个适合于人生存的北京城。在这部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中,作者以严肃的现实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将北京水资源危机的严峻状况摆在人们面前,以期引起警醒和自省。通过对大量材料的选择集中,“北京失去平衡”的主题得到了强化和突出。在揭露问题的同时,作者对为保护北京的水资源而披荆斩棘、顽强工作的人们表示了极大的敬意。
上一篇:蒋亚林《北京城杂忆》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毕光明《北京青年现代诗十六家》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