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毕光明
抒情诗选集。周国强编。漓江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选收北京16名青年诗人的诗作212首。入选作者显示了北京现代诗的阵容,主要由早期的“今天”诗派和后来的“圆明园诗社”的成员组成。他们是食指、北岛、江河、芒克、多多、田晓青、严力、顾城、杨炼、黑大春、牛波、维维、雪迪、贝岭、马高明、阿曲强巴。所收作品绝大部分是八十年代以来的新作。青年诗人郭路生(食指)的作品置于该诗集之首,这些诗均写于十年动乱时期,明显地可看出对“今天”群体的启发和影响。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浩劫年代里思想被窒息、人权被剥夺的青年人的寂寞、苦闷而又忿郁、沸热的心灵。既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痛苦”,但又有对未来的坚信(《相信未来》),既有幻想破灭的悲哀(《还是干脆忘掉她吧》)和无所归依的飘零感,也有不冷却的青春的热血:“哪怕荆棘刺破我的心,/火一样的血浆火一样地燃烧着,/挣扎着爬进那些喧闹的江河,/人死了,精神永远不沉默!”(《命运》)诗的语调苍凉,意象凝重,色泽冷峻,传达出特定年代里沉重的生活气氛,也闪跃出微茫的刺破夜幔的精神火花。这样的内心视境在芒克的《天空》等诗里得到了映射。这组诗以精练的诗句、冷凝的意象表达出“文革青年”的先觉的孤独,追求的苦闷,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注视。八十年代的诗歌,则由社会的关注而趋入诗人的内在的智性,艺术上走向多元。有的用超现实主义的诗艺拼装诗的七巧板,从背后观照民族与自我以及艺术的本质。有的以恬淡的心境发现微妙的自我感情生活。有的在黑色幽默中竖立生命的庄严。有的诗歌形象扑朔迷离,但让人触摸得到一颗为创造和自我求证而焦灼的心灵。顾城的空明、田晓青的闲邈,同黑大春的狂悖、浓烈形成鲜明的对比。杨炼的历史文化的重铸与阿曲强巴(周国强)的草原抒情,汇流着相近似的意脉。雪迪、牛波、贝岭、维维、马高明让想象和语言自身构成动人的姿态,也融入了诗人的超越日常生活的形而上的沉思。这些诗人的共同特点是严肃、纯正的诗歌趣味。诗集是他们执著耕耘现代诗的实绩的展示。
上一篇:葛菲《北京失去平衡》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邹德清《北方的原野》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