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葛菲
报告文学。作者杨匡满、郭宝臣。发表于《当代》1979年第2期。作品广闻博采,具体、真切地描述了1976年震动中华大地的“四·五”运动的前因后果及其详细进程,生动、感人地展示了在民族命运的转折关头,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所进行的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抗争。1976年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周恩来同志的逝世,使全国人民陷于悲痛欲绝的境地。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国家濒临崩溃的边缘,民族陷于深重的灾难。人民本寄希望于周恩来,而今,他一去不返。党内,“四人帮”的篡党夺权活动日益激烈。唯一可以挽救局面的邓小平再次被整……沉痛和焦虑在心中郁积,痛苦和愤怒需要渲泄。于是,在悼念周总理的活动中,群众自发形成了广泛的阵势,和阻挠悼念活动的“四人帮”及其在各地的代理人展开了明争暗斗。期间,“四人帮”们采取各种手段,竭力抵毁周恩来、邓小平,为夺权大造舆论。而群众的反抗情绪也越来越高。终于,于1976年清明期间,暴发震惊中外的“天安门广场事件”。清明前夕,来自工厂、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群众自发云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圈,朗诵诗歌,沉痛悼念周总理,并藉此抒发心中的郁闷。对此声势浩大的自发性群众运动,“四人帮”深感不安和惊恐。他们阻挠群众,撤走花圈,派出大量便衣照相、盯梢,最终采取了残酷的大规模血腥镇压。4月5日夜晚,大批手持木棍等凶器的工人民兵冲进广场,对手无寸铁的悼念群众施以暴力。群众被驱赶、被捉拿、被暴打,血流成河……深夜,清洁车、洒水车洗去了暴行的罪恶痕迹,广场重又恢复平静。群众运动被镇压之后,“四人帮”并不肯就此罢休。他们利用手中的舆论工具,迅速炮制专题文章,对事件以“反革命”定性。于此同时,一张白色恐怖网在全国拉开。无数人被投入监狱,遭受非人道的虐待……1976年10月,“四人帮”终于被粉碎。希望在中国升起。两年后,中央正式作出决定,为“四·五”运动平反。《命运》是一篇集束式报告文学。作者通过广泛的采访、调查、了解,在大量原始材料和证人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和构思,将“四·五”运动的真实情况昭示于天下,在歌颂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的同时,揭露了“四人帮”的篡权阴谋和残酷暴行。作品的新闻纪实性和鲜明的感情倾向,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社会震动效应。但是,由于尚未经过时间的沉淀,作品显得激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具有历史高度的观照和超越政治的冷静剖析。本文曾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上一篇:郎伟《命若琴弦》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林道立《和平博物馆》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