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宜君
蒙古族民间叙事长诗。产生流传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一带。依据嘎达梅林起义的历史事件创作而成。陈清漳、赛西、芒·牧林翻译整理,1950年曾在《人民文学》发表,1959年和1963年又两次重新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出版。这首长诗两千余行,它真实地描述了嘎达梅林起义的始末,再现了他所领导的起义军,为了反抗王公贵族的封建统治和军阀的掠夺,为了谋求自由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嘎达梅林原是王爷府里职位低微的武官,出于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对人民痛苦的同情,他开始劝说达尔汗王爷停止出卖土地、残害百姓,遭到革职处分。后来他又为民请命,到奉天府请愿告状,不料王爷与军阀内外勾结,反将嘎达问成死罪,押进死牢。嘎达之妻牡丹闻讯后,忍痛枪杀了自己的女儿,烧了房子,聚众劫狱,救出嘎达,开始武装起义。起义军英勇作战四、五年,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在西拉木伦河畔被敌包围,嘎达及所率部众全都壮烈战死。长诗成功地塑造了嘎达梅林这一英雄形象,刻画了他的叛逆性格。嘎达梅林的性格典型地概括了蒙古族人民的斗争精神。长诗还侧重刻画了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的英雄形象,描绘了其他众多的人物,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生活面和起义斗争的复杂性。长诗继承了蒙古族民间叙事诗的传统手法,并有所创新。风格粗犷、豪放、悲壮,感情深厚激越,语言丰富多彩,充满草原生活的气息。
上一篇:孙宜君《喧腾的高原》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谢锡文《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