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晓晔
报告文学。作者孟晓云。发表于《十月》1985年第5期。它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当代中学生的心理世界,触及到存在于他们中的一些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并告诉人们,中学生“不仅需要教育,需要爱,也需要理解”。作者首先就师生关系进行了采访。她发现,80年代的中学生不再是单纯、幼稚的孩子,与父辈相比,他们思想更活跃,个性更突出,对事物常常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轻易服从老师的权威;他们愿意老师把他们当成朋友而不是当成不懂事的孩子;他们追求真诚,厌恶虚伪;追求理想,厌恶庸俗。然而,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常常在现实中碰壁,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在扼杀着他们的热情和智慧,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思想则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事实证明,在现行教育制度与中学生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其次,作者探讨了中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她发现,许多父母为了让子女考上重点中学和大学,几乎压抑了他们其余的一切正常爱好;有的父母在子女面前从不肯放下家长的架子,不肯以平等的态度同子女们讨论问题。而中学生们则非常渴望与父母沟通,渴望得到父母真诚的帮助。作者相信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可能的,关键在于双方的努力。在采访中,作者还探讨了当代中学生中存在的早恋问题。这是一个敏感而棘手的问题,在教师和家长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中学生早恋的增多是由于性成熟期提前和道德观念相对薄弱造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学生谈恋爱纯属瞎胡闹。然而,目前在处理实际问题中,粗暴干涉仍然是最常见的方式。不少老师和家长对男女生之间的早恋行为甚至正常交往过于敏感,常常酿成悲剧。作者认为,大多数中学生对早恋问题的态度是严肃的,他们认为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和早恋是光明正大、有益于双方身心健康的事,他们希望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得到的不是粗暴干涉而是切实有效的爱的教育。最后作者再次呼吁:请理解他们。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问题报告文学,它通过实地采访,对中学生在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男女同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在写法上,它大量采用现场采访记录,不仅给人们一种真切感,而且还成功地刻画了许多中学生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本文曾获第四届(1985——1986)优秀报告文学奖。
上一篇:葛菲《夕阳下的骚动——老年人性问题采访散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张达张博华《夜与昼》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