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孝故事十则
佛教也讲慈孝,如佛经中的“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这是讲孝;“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这是说慈。由于佛教的广泛普及,古代慈城地区产生了不少佛教慈孝故事,如:
一、蒲庵
元朝时,慈溪定水寺来了一位高僧住持,法号“见心来复”。因为战乱,不能回江西老家探望母亲,于是在涧水以东造了一间庵堂,取名“蒲庵”,以表达和当年陈尊宿一样思念母亲的心情。陈尊宿是唐代高僧,浙江睦州人,住持开元寺时,曾亲自织蒲鞋卖给过路人,以所得奉养老母,人称“陈蒲鞋”。
有人认为和尚出家就是抛弃父母、六亲不认,但见心来复禅师和陈尊宿一样,虽然做了和尚,仍然思念父母,不忘尽孝。可见佛教也讲孝道,佛门也有孝子。
二、退还布施
南宋绍熙年间,有一位法因法师,出自慈溪顾氏。他出家后每次遇到别人向他和寺庙捐赠,都觉得过意不去,说:“佛祖传下来的规矩,出家人须以乞食为生。我何德何能,就这样坐享别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他经常拒收捐赠,万不得已也只收下其中一小部分。他的住所很简陋,有人要替他新装修一下,他说:“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我们的肉体不需要这么多享受。”法因法师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也是爱惜民力的慈悲精神的一种体现。
三、何待行时方自在
南宋鄞县乡贤楼钥的《攻媿集》有一首《题慈溪张氏坐化颂》,前面有序:“慈溪董君之妻张氏坐化,作颂云:有身有苦,无身无碍,撒手便行,这回自在。柏泉诸人称之为下一转语。”接着楼钥写道:“苦是自苦,有谁缚汝。碍是自碍,非身为害。既知一物本来无,何待行时方自在。”说慈溪董君之妻张氏坐化了,死得很庄严,之前她写过一首偈颂,大意是说:人因为有这个肉体,有各种欲望,所以才痛苦;现在好了,撒手西去,终于解脱了。柏泉诸人就认为这个张氏大彻大悟了。但楼钥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人的肉体并不是痛苦的根源,拔除苦难并不一定要消灭肉体;人活着的时候就能获得自在,并不一定要等死后。这是教人快乐生活的入世哲学,也是对人生的慈悲开示吧。
四、三塔之庐
南宋绍兴年间,朴禅师曾经住持慈城南边的芦山寺。当时有一些大和尚预先为自己修建墓穴,他对这种做法很反感,说:“山林面积有限,坟墓数量年年增加。如果每个人都大修坟墓,这样下去山林怎能容得下?”于是创建三塔之庐,将住持、僧人、信徒的骨灰分别集中存放在这三座塔里,人们都称赞他这种节约环保的殡葬方式。
古人多主张厚葬,以表达对去世亲人的孝思。但厚葬过于铺张浪费,当时连活人生活都很困难,还把大量财力用在死人葬礼方面,这就太不合适了。朴禅师的做法可谓领先于他那个时代。
五、血盆斋
乌本良,元末慈溪人。十岁的时候听僧人说:孩子如果能坚持吃素三年,不吃鱼和肉,就能保佑母亲去世后不下地狱。这就是《血盆经》所谓的“血盆斋”。乌本良信以为真,从此不再吃鱼和肉。父母心疼他,怕他没力气读书,劝他不要持戒。而他却认为,为了父母,自己吃这点苦是应该的。
其实据考证,《血盆经》并非佛教经典,而是后人伪造的。这就像有些迷信活动看起来好像是佛教里的,其实并不属于佛教。
六、刺血写经
乐尧相的母亲爱吃花红果,但夏天过去,这种水果就没有了。他听人说杭州萧山那里还有出产,于是昼夜兼程,来回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找来了花红果。母亲又高兴又心疼,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后来他母亲患上了一种怪病,久治不愈。尧相祷告上天,刺破皮肤,用自己的鲜血当墨水抄写《心经》。他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古人大都相信抄写佛经可以为父母去除灾难,增长福德。
七、本如悟道
本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高僧,宋代慈溪人。光绪《慈溪县志·方外》记载了他的故事。本如曾经向师父法智讨教佛法的奥秘,法智说:“你先给我打工三年,我再跟你说。”他老老实实干了三年杂活,又去讨教。这时法智大喝一声:“本如!”也就是只喊了一声他的法号,本如顿时就悟得佛法的奥秘了。于是他写下一首偈颂:“处处逢头路,头头是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更思量。”法智看了以后表示赞许,说本如真的明白了。
这是一段著名的佛门公案,就我们理解,它对于人生的慈悲开示在于:佛法的奥秘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修佛法也不过就是教人去除贪婪妄想而已。
八、家有活佛
乐志云妻魏氏,非常孝敬公婆。二十六岁时丈夫去世,有人劝她皈依佛门,她说:“家里的公婆就是活佛,何必非要去寺庙拜佛呢?”她是把公婆当活佛一样来孝顺了。古人常说:“善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佛经上说:“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在佛家看来,像魏氏那样孝敬公婆,其功德就和供佛是一样的,不是非要拜佛念佛才算有功德啊。
九、把苦卖掉
近代慈溪有一贫妇,儿子不孝顺,生活不如意,她就去向一位僧人诉苦。僧人说:你把苦卖掉吧,卖给阿弥陀佛;只要每天念阿弥陀佛,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到你临终的时候佛就会来迎接你,你就没有苦恼了。
僧人说的这些话,在今人看来就像是大人哄小孩的童话,但对这样一位无依无靠的贫妇而言,这些话就等于给了她一个信仰,让她有勇气活下去。对于生活在痛苦烦恼之中而又无力改变的人来说,皈依佛门也不失为一条解脱痛苦烦恼的途径。
十、慈悲胜念千声佛
清代慈城冯氏家族中有一位冯恭人杨氏,和许多吃斋念佛的老太太们不一样,她从来不去寺庙拜佛。她说:宗族亲戚中生活贫困的人很多,我要经常接济他们。光靠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没什么用,“烧香佞佛,无益也”。
依佛法观点,杨氏虽然从不拜佛,却有慈悲心肠,她的功德胜过那些缺少慈悲心肠的烧香念佛之人;她对佛法精神的理解也胜过那些所谓的“善男信女”。戏曲《琵琶记》里有一句名言:“慈悲胜念千声佛,造恶徒烧万炷香。”一边干坏事一边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也是逃不脱恶有恶报的结局的。
上一篇:慈城《云华善堂》
下一篇:慈城《倒墙缺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