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屠刀下的12位孝子
倭寇,指元末到明中叶多次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无恶不作的强盗。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曾两次突袭慈城,杀人无数。《明史·孝义传》记载:“当是时,倭乱东南,孝子以卫父母见杀者甚众。”当时有很多孝子为了保护父母亲而被倭寇杀害。这样的孝子,在慈城地区就有十多位:
向叙,属于慈城大耐堂向氏,是一个秀才。倭寇突袭慈城,他扶着母亲出城逃命,不幸被倭寇截住,向叙跌倒在地,倭寇举刀砍向他的母亲,他急忙爬起抱住母亲的脖子大喊:“宁杀我,不要杀我母亲。”倭寇杀死向叙,向母得以幸存。
王应麒,十七岁那年,倭寇闯入慈城,应麒扶着母亲姜氏、婶婶余氏想躲到邻家园子里去,被倭寇发现,拔刀追来。余氏投水自尽。应麒为保护母亲,用身体挡住倭寇屠刀,母子均伤重而死。
倭寇袭来,冯履祥与父亲一起逃命,不幸被倭寇截住,其父被砍成重伤。履祥用身体护住父亲,哀求道:“别杀我父,宁杀我。”不幸被倭寇残忍杀害。
倭寇闯入慈城北面的鸣鹤镇,七十多岁的沈良十背着九十多岁的老母逃命。实在走不动了,就在一间山舍里歇息。第一批倭寇追来了,良十跪地请求不要杀害老母。倭寇见两个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舍之而去。第二批倭寇也是如此。良十因母亲口渴,出来找水。这时第三批倭寇来了,举刀砍向沈母,良十用身体护住老母痛哭,不幸被倭寇杀死。老母幸免于难。
刘廷儒,十五岁那年,倭寇闯入慈城,举刀刺向其祖母,廷儒用身体挡住倭寇屠刀,血流而晕。倭寇以为他死了,丢下祖孙俩离去,祖母幸免于难。
刘逢润的父亲仓皇逃命,被倭寇截住,索要钱财,刘父囊无分文,倭寇举刀欲砍。这时逢润从后面赶来,号哭道:“不要杀我父,宁可杀我!”用身体护住父亲。倭寇举刀乱砍,父子一同遇害。
倭寇突袭慈城,王伯化扶着母亲逃向城外,同行的乡邻说:“倭寇追上来了,何不自己逃命?”伯化说:“母亲活着,我就活着,怎能丢下母亲自己逃生?”乡邻蹚水田逃命走了。仆人又说:“倭寇到跟前了,母子二人恐不能相顾。”意思也是叫他们母子分散逃命,仆人说完也逃走了。伯化独自扶着母亲继续前行,这时母亲也对他说:“母子同死无益,你快逃走,记得回来给我收尸就行!”伯化边哭边扶着母亲死不放手,终于被倭寇追上了,伯化冲着倭寇大喊:“给你们钱,不要伤害我母亲。”倭寇举刀向他母亲砍去,伯化用身体挡住,不幸遇害。倭寇见伯化已死,纷纷只顾抢钱。伯化母亲因此躲过一劫,此后又活了十六年。
曾任慈溪知县的潘汝桢写过一篇《烈孝龙川王公碑记》,将王伯化与董孝子的命运作了对比:董孝子为母报仇,甘愿以命抵命,最终获得赦免;伯化哀求倭寇不要杀害母亲,自己却被倭寇杀死;这也许就是命。然而董孝子遇赦,母死不能复活,他有终天之悲;伯化赴死,却使母亲多活了十多年,可谓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乃是不幸中的大幸!
倭寇来袭,冯校与哥哥冯荣交替背着母亲逃命。半路遇见倭寇,兄弟俩哀求倭寇不要伤害母亲。可能因为抢了很多财物,此时倭寇已经没心思杀人了,反倒扔过来一块锦帕用来给冯母遮面挡风,却又强迫冯荣去给倭寇挑担。这时冯校苦苦乞求,让他代替哥哥,倭寇居然也被感动了,便放了他们。
倭寇来袭时,因父母亲年迈走不动,冯觉晓全家只能躲在家里。倭寇闯进家门,举刀行凶,觉晓伸长脖子请求代父母死,倭寇被感动了,放下屠刀,抱起觉晓的幼子看了又看,连声说好,出门时又用刀在冯家门柱上砍了一个记号,示意倭寇以后不要再进这家打劫。乡邻知道了,都躲到觉晓家里,几百人幸免于难。
倭寇来袭时,冯世杰扶着母亲,背着幼子逃命。母亲不小心掉入水里,世杰将她救上岸;这时母亲衣服全湿,又受了惊吓,更走不动了。仓皇之间,世杰毅然放下幼子,背起母亲逃命。夜里到达临时避难所,不一会儿,世杰的弟弟背着被世杰丢下的幼子也来了,一家人劫后团圆,真可谓幸运。
从冯世杰“弃子救母”可以看到,在古人心目中,如果父母与妻子儿女同时遇险,作为孝子必定先救父母。类似的例子还有光绪《慈溪县志》记载的孝子裘永明的故事:
家中失火,永明背起母亲逃命,其他什么都不管了。面对妻妾抱怨,他说:“当时只顾得上母亲,根本顾不上你们。”
还有一位孝子应允生,家遇大火,先把父母救出,儿子却被火烧死了。他怕父母伤心,就谎称儿子寄养在外婆家了。
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代,在老人与孩子之间,今人可能会选择先救孩子。其实,情急之下选择先救谁都不算错,只有丢下老人与孩子只顾自己逃走才是自私的行为。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就说过:“在任何社会制度中,自私都是最大的不道德。”
上一篇:慈城《倒墙缺俞家》
下一篇:慈城《冯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