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慈孝文化的特征
近年来,一些地区纷纷举办“孝文化节”,评选十大孝子、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我们江北慈城也将举办首届“中华慈孝节”,它的文化特色在哪里?笔者认为,作为慈孝文化之乡,我们慈城不但以“孝”闻名,而且“慈孝兼备”,它强调的是一个“慈”字。
我们有必要先来分析“慈”和“孝”这两个不同概念。“孝”,主要是一种私德,属于私人生活领域,用于家庭成员之间。“慈”,虽然也用于家庭成员之间,例如母慈子孝,但除此之外,它更体现为一种公德。公德是公共领域中的道德,也就是梁启超说的“人人相善其群”,当然也包括慈善与博爱。在公德和私德之间,公德高于私德,当忠孝不能两全、公私不能兼顾的时候,仁人志士都会以公德为重,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慈”比“孝”更重要。
从理论上看,儒家所推崇的德行原本也是“慈孝兼备”的。它不但要求母(父)慈子孝,而且要求将“爱亲人”的私德推广成“爱天下人”的公德。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从很多例子看,当“慈”和“孝”发生矛盾的时候,古人往往以“孝”为重。例如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埋儿”,郭巨为了养活老母,竟要将嗷嗷待哺的亲儿子活埋,哪有慈爱可言?有些封建官吏,在家不失为孝子,在外却鱼肉百姓、祸国殃民。至于家庭成员之间亲亲相隐、相互包庇,置国法、公德于不顾,也被视为理所当然。显然,这些所谓的“德行”不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所要倡导的。
相比较而言,慈城的慈孝文化,因为强调了一个“慈”字,因而少了一点自私狭隘,多了一点无私博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关于“慈城”名字的起源,它与汉代孝子董黯有关,但它并没有以“孝”命名,比如随便叫什么孝义、孝县,而是用了一个慈母的“慈”字,这就体现了一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思想。儿女孝顺,源于父母的慈爱,慈和孝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因此,“慈城”这个名字本身就已告诉后人,孝子孝女不是凭空产生的,父母的慈爱是培育儿女孝心的温床。
从孝子董黯的复仇故事看,据说他为了给母亲报仇,必须杀死仇人王寄,但是当他想到王寄母亲将要孤苦无依,又暂时忍耐了下来,一直等王寄母亲去世,他才将王寄杀死。我们且不说董黯复仇有没有违反当时的法律,单就他的忍耐来看,他对王寄之母心存慈悲。后人对此也是津津乐道,称赞董黯“复仇不忘锡类”,可谓慈孝兼备。
再从慈城作为一个“科举名城”看,古代慈城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人特别多。做官就是治国平天下,需要宽厚仁慈、体恤民情,儒家经典《大学》说:“慈者,所以使众也。”可见,慈城的科举文化也是培养慈爱精神的沃土。
历史上的慈城并非中药材主产区,但千百年来,慈城的医药业闻名全国。这不仅仅因为“药肆饶万金”,获利丰厚,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医药业是一个最需要慈心仁术的行业,特别适合慈城人来做。
慈城历来受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较深,大凡宗教总劝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要有慈悲心肠。历史上统治阶级以“神道设教”,对于教化百姓、劝人为善也不乏积极意义。
慈,当然也不全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道家说“慈故能勇”,慈中有爱,为了爱,有时就不怕牺牲。历史上的慈城曾有过多次英勇抵抗外敌入侵的壮举,这可以看作是慈爱精神的大爆发。一个“慈”字,集中概括了古代慈城人做官、行医、经商,以及宗教等各行各业共同的操守。
宋代王安石在《慈溪县学碑记》中论及慈城的风土人情时说:“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其人慎刑而易治。”由此可见,古代的慈城是一个类似于小国寡民状态的理想社会,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民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因而构成了孕育慈城慈孝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
上一篇:慈城《慈善故事二十则》
下一篇:慈城《慈城慈孝诗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