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歌谣情凄婉刘郎竹枝轶绝尘
在美丽富饶的湘、鄂、渝、黔毗边的武陵山地区,就是湖南省西湘西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的恩施、利川两市及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6县,宜昌市的五峰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两千多年以来,一直繁衍生息着一个自称“毕滋卡”或“必际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的少数民族——土家族。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巴人”。
古代巴人能舞善歌。最早关于巴人善歌的记载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故事。刘向《新序·宋玉对楚威王问》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千人。其为《阳陵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是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然则《阳春》所从来亦远矣。”其意是《下里巴人》通俗易唱,因而应和者甚多,可许正因为此而广为流传,长期传唱。
《华阳国志·巴志》描述巴地歌谣风格:“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诗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罚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其祭祀之诗曰:‘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把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书中还记载:“汉安帝时,巴郡太守连失道,国人风之曰:‘明明上天,下土是观。帝选元后,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祸福由人。愿君奉诏,惟德日亲。’”这些歌谣以古朴的风调反映出当时巴郡的社会面貌,是“诗可以怨”的体现。
闲话少讲,只道唐初盛期向中期过渡时的一位大诗人杜甫,他使竹枝词作为一种文体开始在文坛活跃起来,起到首推作用。
安史之乱的流亡道路开阔了杜甫的视野。永泰元年(765年)初夏,杜甫携带妻子儿女,从成都乘船东下,大历元年(766年)四月到达夔州。杜甫在夔州住有一年零八个月,直到大历三年(768年)正月离开。在夔州,杜甫的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下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为一个残废的老人。在这种情形下,杜甫共写下430余篇诗,占他全集诗的2/7,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创作丰富的时期。
杜甫在这一时期所写的《夔州歌》十首,虽没有冠竹枝之名,却与后世的竹枝词并无二致。清翁方纲云:“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其开端。然而吞吐之大,则非但语《竹枝》者所敢望也。”
《夔州歌》首章诗云:“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第一句刻画夔州形势,点明其在三巴之中巴东,为东巴郡的巴东山。诗句七字皆平声,一字一顿,显然是刻意勾勒其险峻,为七绝中一奇句。第二句仍是拗句。写江水涌流山峡之中。第三、四句分承山水,白帝城高高地镇住三峡,瞿塘峡水流激荡,险情则超过百牢关。两句为对句,又合律,以显示杜诗绝句的变化多样。
第二首即景抒怀,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写白帝城在夔州之东,瞿塘峡虽在蜀境,又与楚峡混名。前两句实写山川形势。第三、四句则写历史上有公孙述、刘焉之据险割据,然实非上苍原意。而真正的王业则在于顺乎物情、民心,表现出作者的政治理想。
第三首承第二首之英雄霸王再早述之,咏古叹今,承前启后。诗云:“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第一、二句古今异势,以往朝代群雄凭险割据,今朝则大唐统一环宇。第三句突转,写安禄山从幽冀叛乱南下,第四句暗写玄宗入蜀,仍可听到舜日的箫韶之音,意在婉而寓讽。
第四首写夔州周遭的山川景色物产。诗云:“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首句写红白两山峰剌入云天,色彩绚丽,姿势峻拔,极言山高山美。第二句写人烟稠密,家屋环绕,直接边到山头。第三句写树木之美,枫红桔绿,宛如丹青装饰。第四句逶迤向上的山道重重叠叠,通向山腰间一幢幢房屋,配以枫红桔绿,如悬挂着的一幅锦绣。全篇写自然与人工妙合无垠。
第五首写江口两地的景色。诗云:“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首句写瀼东瀼西人烟之稠密。第二句是写长江两岸四季开花。第三、四句分写天上和水边。天空有纷飞的鹤群,羽毛落下,犹如白花;而水边凫雏相互追逐,藏身在菰叶之中。全篇动静结合,安排妥帖,而以拗体出现,尤显奇特。
第六首写水利。诗云:“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首句写东屯稻田之多。第二句写东屯北有涧水育青苗,极言两处有水灌溉稻田,民受其利。第三句实写,晴天处处可以闲看白鸥在在水中浴沐。第四句虚写,引出《高唐赋》关于神女的故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第七首写水路交通之便。诗云:“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第一、二句写西蜀东吴的盐麻货物交流,均依赖于这条长江水道,装很多货物的船行速若风一样快。第三、四句写川峡一带的舵手、篙师、纤夫能自找乐子,长歌不断,偶尔还在船上玩玩赌钱的游戏。
第八章是对咸阳生活的回忆,诗云:“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看到眼前的景色,让我想起咸阳市场画摊上卖的山水画屏。眼前的巫峡曾在画屏中出现,却不知道画中的楚宫在先前青山绿岭的何处?
第九首写夔州古迹诸葛亮祠,诗云:“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首句“武侯祠不可忘”,实则是要人们不要忘记伟人诸葛亮。祠内参天的松柏正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写照。而眼前,连年的战乱使得民不聊生。走进祠中虽酷暑的夏日,因有松柏庇荫,使人感到凉爽,暗指如果有诸葛亮在世,这样的干戈则可以平息。
第十首综述夔州景物,有想象,有实写。诗云:“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堂天下无。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前两句以在西边的阆风、玄圃,东边的蓬壶仙境,和高唐居中,天下所无之处来与夔州作比较,来突出夔州的地位。第三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那么,夔州究竟怎样呢?第四句即景急收,画面突出,是峡门、长江,把城隅拥抱起来,夔州亦更加美丽绝伦。
纵观以上十首,清代杨伦在注《杜甫镜铨》卷十三中说:“十首亦竹枝体。”杨氏的这一说法为后人所广泛接受,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唐代研究者金启华亦指出:“十首皆竹枝体,自是老境。”尤其是第五首、第六首,既已为长期研究唐代文艺的任半塘先生指出,与刘禹锡《竹枝词》相近。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中旬,杜甫东下江陵,接着到公安。江陵、公安乃楚之地。这里早就盛行唱竹枝。顾况(约725—约814年)曾写过一首《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与君皆是思归客,拭泪看花奈老何。”记述楚人在江边齐唱竹枝词的情景。
从杜甫一生所创作的诗歌看,他尚未有意识地创作竹枝词。杜诗虽然与竹枝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不能将两种不同的文体画等号。但与竹枝词相似的杜诗在其创作数量中却占有一定的比例。武汉竹枝词研究专家吴艳荣在提出“文人创作竹枝词,其首事之功归于谁”的问题后,举出张琴、李良品的推论。张琴认为,将杜甫的《夔州歌》作为文人竹枝词的滥觞是合乎实际的,刘禹锡、白居易的竹枝词创作则标志着文人竹枝词的兴起。李良品得出结论的理由有四:一是从时间上讲,杜甫的《夔州歌》早于刘禹锡的《竹枝词》50余年;二是从内容上看,杜甫的《夔州歌》与刘禹锡的《竹枝词》“泛吟风土”的创作原则相符合;三是杜甫与刘禹锡都在夔州生活有较长时间,对巴楚的歌谣耳濡目染并深受其影响;四是从语言、修辞和形式上看,《夔州歌》与《竹枝词》极其相似。
将竹枝词从巴楚民间引入文学殿堂并发扬光大的,当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可以说,竹枝词是经过刘禹锡的发掘、加工和创新,才得以广为传播并大放异彩的。
实际上早在刘禹锡来到巴山一带之前,楚地已盛行竹枝词。顾况有一首《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渺渺春生水波,楚人齐唱竹权歌。与君皆是思归客,拭泪看花奈老何。”记述楚人在江边唱竹枝词的情景。刘商(生年不详,卒于808年前)《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唐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张籍在《送枝江刘明府》中反映出竹枝词在楚地盛行的情况。诗云:“老着青衫为楚宰,平生志业有谁知。家僮从去愁行远,县吏迎来怪到迟。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这“一路唯闻唱竹枝”,即可知当时竹枝歌在楚地歌唱之盛。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唐才子传》称其“善诗,精绝。与白居易酬谢唱颇多,尝推为‘诗豪’,曰:‘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他有两次被贬为连州刺史,一次任夔州刺史的经历。一次是宪宗即位之后,未到任而再贬为朗州司马;一次是元和十年(815年)回京后因作《玄都观看花诗》而被贬为连州刺史。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刺史。”
刘禹锡参与当地土人的“俚辞”创作,仿效屈原《九歌》之制,作竹枝词,教巫祝歌唱,以迎送鬼神。当时朗州一带溪洞土著所歌,大多是刘禹锡所为作的词。刘禹锡受到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及《九歌》的影响,倚其声,仍其九篇之形制,创作的竹枝词,遗憾的是没有留存下来。
刘禹锡以竹枝词命名的作品,现在流传下来的仅11首。
《竹枝词》二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第一首竹枝词是一首情歌。首句以视觉来写情窦初开的女子眼中所见景物。春天来了,沿江两岸杨柳青翠,江面风平浪静。一片碧水澄清,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春江景色图啊!它既呈现出风景的色彩美,也反映出静态美。第二句写少女听到江面上传来小伙子的悠扬歌声,语似平淡,实则含有丰富的内容。它是诗中关键的一句,有了它,才有了下文的发展。对歌是一种倾诉爱情的方式,歌者有意,听者有心。这歌声勾引这少女心潮起伏,思萌情发,而此时的她,心理是微妙而复杂的,正如春天天气亦晴亦雨,多所变幻。这小伙子的歌声,你说是无情嘛,又似乎有情;你说有情吧,又似乎无情。
第二首竹枝词是写的思乡情。楚水巴山,濒临长江,这里四季多雨,江雨连绵。生长在巴楚的人,都能唱自己的民间歌曲,如颇具地方色彩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藉以减轻疲劳。看到这景情,燃起作者这位北方客的思乡情。他索性披上雨具,将自己融于歌舞的人群中去,沉浸在踏歌的和声之中,以解积于心中的浓郁而沉重的乡愁。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刺史。到任时正值第二年正月,便作出《竹枝词》九首。其序云:“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此处,作者描绘出歌《竹枝》时的具体情形及《竹枝》的地方特色。注意到竹枝词的情感特征,“虽伧伫不可分,14而含思宛转”,很适合表达怨情。另一方面,说明刘禹锡的创作受到屈原《九歌》的直接启发。刘禹锡是要把心中因再次被往恶地而产生的有同于当年屈原遭谗招嫉往楚地的那种“骚怨”情绪,借助于含思幽怨的竹枝歌向外界表达和宣泄。因此在刘禹锡的创作中,常常会出现屈原的影子。如“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揖从此起。……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惟有九歌词数曲,里中留与赛蛮神”。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情感和心理机制上仍是以抒发“骚怨”为主的,不仅能“俾善歌者飏之”,更重要的可以据此体会到唐时巴楚一带的风俗民情。让我们一首首地来欣赏这《竹枝词》九首:
其一曰: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这首竹枝词理解比较简单。前两句写景,后面两句抒情。山上是青青的春草,山下则看得见清澈的蜀江水。这两句暗示着诗人的乡情。古诗中有“青青河畔草”的句子,常常引发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江水清澈,缠绵婉转,诗人触景生情。又听见有本地人“上来歌一曲”,未免更加触动乡情。“南人”即楚人,他们唱的就是竹枝词,里面满是故乡的风土人情,闻听诗歌的诗人自然也会想到自己家乡的人物、房舍、河流、物产等。“北人莫上动乡情”是诗人努力压抑自己的情感,但越是这样劝慰自己,说不要想家,就越想得厉害;乡情触动,不能自已。
其二曰: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红花绿水渲染出巴楚的明媚春色,象征着女子热烈的爱意和似水的柔情。托物起兴,吐露出少女对郎情易衰的忧虑和漾在心头的淡愁,韶华易逝、失去爱情的担忧。
其三曰: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这首竹枝词是写巴楚百姓相聚赛歌的场景。后两句把景与人的活动场面巧妙融为一体,使赛歌场面在美景映衬下更加迷人。用“人来人去”突出参与者多与场面的热烈。
其四曰: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丈夫在外音信杳无,空守闺房的年轻妻子只好托“江头蜀客”给她丈夫捎信,并再三叮嘱他就在“成都万里桥”。后两句把女子又气又担心的复杂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也通过女子生动传达。
其五曰: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这首竹枝词是写结伴踏青的场景。除美酒之外,也少不了“山花似雪开”的美景衬托,充满着浓浓的乡风民俗之气。
其六曰: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诗人用“滟滪堆”的坚固,表达理想的执着。同时,他将人心与石对比,凸显出人心易变,难以捉摸。
其七曰: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竹枝词用“瞿塘十二滩”的难行,暗示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命运的多舛。诗人再次将人心与水对比,无事生非。
其八曰: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巫峡、苍茫烟雨、凄清猿啼,这些景色及风物,勾起诗人的思乡情,也寄托着诗人心中的不平和愤激,连闻到猿啼已经不知哀伤了,诗人早已肝肠寸断。
其九曰: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刻画出劳作场景,因居住在高处,交通不便,生产工具十分简陋,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辛勤劳作,粗犷中不乏质朴,艰难中更见美丽。银钏金钗是以饰物代人,指少数民族劳动妇女,长刀短笠是以生产工具代人,指少数民族劳动的男子,负是背的意思,因为水在山下,所以山上人家的妇女不得不背水汲水。“烧畲”是用火烧田中杂草,当作肥料,这是古代山地少数民族特有的耕作方式。这首竹枝词不是一般地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美、创造力的美,体现人的精神世界。
《竹枝词九首》描写出巴楚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诗中寄托有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从而使山水风物多出几分灵动之气,也多出几分内蕴和厚重。竹枝词的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的竹枝词,在艺术上把赋、比、兴融为一体,结构上好用并善用迭词和重迭的句式,表现手法上运用以象征、双关为主的多种手法,情感自然而幽怨,成为他谪文学后期创作的一种新体式。历来、颇受人们好评。黄庭坚称赞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苏轼在听到黄庭坚咏刘禹锡《竹枝词》第一章时,也喟然而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这正是:
巴楚歌谣世代传,乡风民俗动音弦。
刘郎随意乡歌唱,始有文坛茂竹篇。
上一篇:《竹枝词唱巴渝曲 欲探源头问楚风》楚地竹枝词研究
下一篇:《第七章 清末竹枝千千万民国武汉歌绵延》楚地竹枝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