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清末竹枝千千万民国武汉歌绵延
尽管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可供借鉴,既集中了历史上封建统治的经验,又具有自身异族统治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清代,已经走到了尽头。历史的积淀使它面对根本性的难以克服的矛盾:一方面,几千年的文学积累为它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养分,使它有可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创造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另一方面,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古代文学长廊中,它已经很难从总体上超过前人。清代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既为文学的蓬勃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同时也提供了优秀文学创作所必需的社会文化心态。清代社会文化心态的主潮首先是重实黜虚,其次是感伤悲凉。它决定于清代的思想政治文化背景,并成为整个清代文学的主要旋律。
清代诗歌虽然处于唐宋这两座诗史高峰之后,却能够远超元明,直追唐宋,成为中国诗史上的第三座高峰。“祧元明而配唐宋”就在于它“以学问为诗”,和“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理趣胜”一样,“故能鼎峙于诗史上”。清代学术极盛,当然还有国家统一,疆域宽广,经济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等原因。
清代是中华诗词文化集大成的时代。对于诗词,过去人们瞩目的往往是唐诗宋词,对处于古代社会末期的清诗注意得不多。对于竹枝词则是缺少认知,更谈不上重视,甚至有贬损和轻视的态度。进入新世纪,随着文化事业的兴起,文献资料日益被发现,当我们将中国诗歌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评估的时候,通过对有清一代诗歌的深入发掘,全面研究和总结,不难发现清代不仅在戏曲和小说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任何一个时代,文学都是以多元状态存在的,没有一种文体能够涵盖一切。不同文体之间的相互补充、彼此借鉴恰恰是文学得以兴盛发展的基本条件。清诗歌正如此:数量上,清诗的总量在历史上远远超出前代,清代诗歌鲜明地表现出清代审美思潮中重实和感伤这两大潮流的特色。诗歌数量远超前朝,诗歌支派繁多,与兴盛于此时的戏剧、小说争奇斗艳,呈现出“文采风流”、“和声鸣盛”的时代特点,清诗不仅深美华严,汪洋浩博,而且有总结诗歌体式的境界襟怀。
竹枝词也伴随着这个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呈现出至为繁盛阶段,其创作者之众,作品数量之多,都是此前历代所无法比拟的。清代竹枝词同时代的其他诗体一样,具有化学问为诗的特点,在保留原有的记述风土抒发情感功能之外,其记史、记事,描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史志、史实等隐括成竹枝词,使竹枝词的体例结构与地方志十分近似,起到了以诗记史、以诗证史的作用,其时以竹枝词吟咏汉口的作者不在少数,除了叶调元以外,还有屈大均、姚鼐、徐志、施襄、黄湘南、沈子星、钱崇柏等。
值得关注的是,与叶调元时代相近的有一大批文人雅士、词骚墨客,受世风影响,创作了海量的反映武汉三镇的竹枝词作品,其中叶调元同乡诗友的施襄亦有数十首,仅仅描绘节日气氛、记录世象的就有:
再者:
还有:
元旦黎明拜岁忙,开门先向喜神方。
试看黄道是何日,归女纷纷邀出坊。
娉娉袅袅坐如仙,客进门来即放鞭。
满口请端元宝去,送郎元宝想郎钱。
观音生日拜观音,可有观音再世人。
二月最宜晴十九,观音阁里去寻春。
下面这一首也很有趣:
千门万户换春联,炮竹如雷红满天。
有屋一间灯一盏,安排春格在新年。
大武汉,汉口大,武汉三镇竹枝华。除叶调元为汉口写了专著外,这一时期其他以竹枝词述写汉口的亦大有人在。在此挂一漏万地择选若干,略语带过。
嘉庆年间的周乔龄一组《中秋夜汉口竹枝词》有云:
游女如云汉水隈,衣香人影故徘徊。
宵行多露侬知畏,贪看秋光踏月来。
镜合刀还此夜嘉,离鸾别鹤满天渡。
人生毕竟团圆好,虔爇心香礼月华。
如写汉口交通运输繁荣景象。且看姚鼐的:
扬州锦绣越州酷,巨木如山写蜀材。
黄鹤楼头望灯火,夜深江北估船来。
民国时期,清代竹枝词繁盛之风被沿袭了下来。著名诗人罗汉著写了专著《汉口竹枝词》,另有不少作者也有相当有分量的创作。
在竹枝词创作和文史编辑整理方面,同盟会文化工作者蔡寄鸥有很多作品传世,现选一二:
汉皋报纸信堪夸,今岁新添共十家。
毕竟是谁材料好,不妨瘰疠带葵花。
其二:
车如流水马如龙,楼阁层层在望中。
新市场前人似蚁,红男绿女笑相逢。
方敏公的这首竹枝词也很耐人寻味:
汉江水长鳜鱼肥,满地杨花作絮飞。
日暮酒阑无个事,渡头闲数钓船归。
大荒生李静轩的汉口新年竹枝词也有趣味:
闵惠明有:
过罢新年复旧年,新年却在旧年先。
年关尚自分新旧,怪得潮流有变迁。
汉皋今夜似蓬莱,玉宇琼楼水上排。
多少佳人游老圃,随郎齐坐汽车回。
汉口竹枝斗海量,回眸武昌亦辉煌。且将杂诗试薪火,以偏概全难主张。试看一二:
龟山顶上扎营盘,五百官兵岂等闲。
忽见贼兵来数十,纷纷逃避霎时间。
忽听已破武昌城,城内官兵胆颤惊。
百姓陡然遭大劫,杀人如草不闻声。
说到武昌,就不能绕过天下第一黄鹤楼。这个时期以竹枝词来表现黄鹤楼的代表作也可遴选几首。其中汪逸《梦唐集·黄鹤楼杂咏》就有十首之多。其中:
黄鹤楼头气象雄,手持碧杖意无穷。
遥知下界人争羡,身在天风鼓荡中。
还有:
题诗曾作小勾留,玉笛横吹跨鹤游。
一个仙人一才子,斯楼从此自千秋。
《黄鹤楼偶写》中的这一首也耐人寻味:
南皮相国著风流,为建江干奥略楼。
便与白云共千载,也同黄鹤去难留。
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是个老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知音故事世人尽知,还有石榴宝塔的传说,近代的汉阳造更是名扬四海,月湖、龟山(古称大别山)、梅子山、归元寺等风景名胜常见于各种文学作品中。
湖北孝感人邹维鲁,在《孝感诗征》中,以月湖为题,写了一组《月湖竹枝词》。且看:
轿帘开处见双鬟,结伴来从大别山。
一路纸钱飞不断,大家同是上坟还。
下面两首都带汉阳特征,与月湖联系紧密:
楚宫无语怨春华,悔煞当初一念差。
若取贞心比颜色,桃花不及石榴花。
难听挝鼓一声声,碧草如烟吊正平。
鹦鹉不言空有恨,误人多半是聪明。
莫道月湖竹枝多,更有竹枝更盛行。同样写月湖的,汉阳本地人萧德宣在其《虫鸟吟》中有《汉阳月湖竹枝词三十首》,囿于篇幅,仅录几首:
汉江回抱月湖流,大别山边积翠浮。
花鸟多情云树好,沌阳风景似杭州。
杨柳荫中发棹歌,轻舟唤渡漾湖波。
侬家近日愁千斛,一叶如何载许多。
西湖西去水入汉,东湖东去水入江。
六月南风河水长,郎船可泊湖中失。
这一首也不得不提:
高山流水伯牙琴,一曲犹留千载心。
妾貌如花贫未嫁,果然难得是知音。
梅子山头图画开,竹林石磴路纡回。
直从后院穿前户,多少湖山入眼来。
读其诗,收不住笔,最后一首他再一次体现了清朝诗家化典活用,以诗说史,又寄情于现实的特点,用一个凄美的故事来烛照后人。他写道:
江汉风行女尚游,只期俗美似西周。
说到榴花生塔下,从来孝妇有千秋。
诗家诗人千千万,有存有佚万万千。在我们这样一个诗的国度里,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中十分有限,在繁富的文献记载中,存在着有名诗不见,有诗不知人的现象,二者皆不传就不知其数了。下面仅就清末民初记录武汉的佚名作品,略述几例,以忆往昔:
果然汉口最繁华,岂止南城百事奢。
新筑市场轩敞甚,搜奇应已满天涯。
还有:
民房何止千万家,惟有藩台只独嗟。
屡说拆房非善策,自戕自己计何差。
再看:
慌忙御贼上城楼,地惨天昏百姓愁。
只为榨房烧已尽,守城缺了点灯油。
还有:
加逢常抚毁民居,武汉烽烟接太虚。
仓卒只知烧屋宇,全然不问贼何如?
这类竹枝词作品不胜枚举,虽是历史现象,换个角度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正如人们所说的,优秀的作品是能够穿越时代而不朽的。
宣统元年(1909年),湖北各界商办铁路协会在汉口四官殿召开特别大会,宦应清在诸多竹枝词中多有记载,其中《欢迎铁路代表纪事竹枝词》描述了这一盛况:
一声汽笛火车来,代表争将路款回。
军乐杂陈彩旗扬,凯歌高唱殷如雷。
还有:
谁为代表之代表,蓝顶花翎宁大韵。
莫使他年成谶语,也同粤路起风潮。
武汉竹枝词发展到清代中后期,各种类型日臻完善,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嘉道以来,竹枝词随着时代的脉搏,诗体日渐完善,内容日益丰富,体量日臻宏阔,绘就一幅壮阔的文化图景。民国承其风骚,创作不衰。
这正是:
竹海寻踪竹枝多,宛转悠扬唱过河。
江水复沓连波涌,三镇群贤歌连歌。
上一篇:《巴人歌谣情凄婉刘郎竹枝轶绝尘》楚地竹枝词研究
下一篇:《第三章 苏黄大家有竹枝石湖居士作新词》楚地竹枝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