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古郡晴川客月照琴台唱竹枝
汉阳地处长江以北、汉江以南,隔长江与其对岸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对岸汉口相望,古代曾作为独立的汉阳府存在,与江南的武昌府并立而设,为武汉双城,清末近代府衙被废,短暂作为汉阳县而存在,汉阳县也曾划入汉口市管辖,其后又划出,几年后与武昌、汉口合并为今之武汉,现与武昌、汉口并称武汉三镇。大汉阳地区包括汉阳区、蔡甸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等,历史悠久,是人文荟萃之地。
其中蔡甸区的诗词活动主要由蔡甸区诗词楹联学会组织,该学会于1987年成立,当时名为汉阳县诗词楹联学会,因区名变化而改现名。学会会员由最初32人发展到现在的158人。她秉承开门办会、以诗会友的宗旨,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指引方向,把发展和繁荣地区诗词文化作为目的,努力发掘蔡甸地区的历史文化,歌颂在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创作具有“知音故里,莲花水乡”特色的诗联作品,取材生活,服务社会。在创建“富裕、文明、生态、幸福、秀美的新蔡甸”的活动中,为人民抒情,为时代放歌,已经成为蔡甸地区知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会坚持培养本地格律诗词爱好者,不断提升会员的创作质量,会刊《临嶂诗联》每年出版1~2期,截至目前,连续出版了35期;同时有30多名会员出版了个人诗词专集。学会积极提倡“师古不泥”,锐意创新的精神,有利于诗词创作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她还努力把诗词活动向学校、农村、社区、企业深入推进,相继成立汉阳一中分会、侏儒山分会、奓山分会以及大集社区诗社、裕升诗社等。另外,该区老年大学设有诗词研究班,成立有诗词研究会,出有会刊《诗圃》,团结了一批老年诗词爱好者。
蔡甸地区(旧汉阳县)有十分深厚的诗词文化积淀,竹枝词的创作由来已久,清代范锴《汉口丛谈》即载汉阳人徐志(字鹄庭)竹枝词20首。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管用和在汉阳县工作期间也创作过一定数量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2014年在蔡甸区文体局的组织下,蔡甸地区部分竹枝词爱好者参与了《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词》一书的创作,为知音文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色彩。
田凌云,字天海,笔名二流、林雨,号来去斋主,1931年2月生,系古沔州,今仙桃市彭场镇田家湾人氏,蔡甸区离休干部。幼读私塾,天资聪颖而思捷,才华横溢而染翰,拔乎其萃,深得读书要旨。及长,心存大志,胸怀国家,1948年秋,17岁时顺应潮流而上,步入革命行列,一腔热血,丹心似火,开始新生活,置身解放事业。1991年离休之后,淡化往事,旷达自适,放浪形骸之外,寄兴山水之间,以行吟而伸雅怀,将酬唱以联友谊,先后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武汉市诗词楹联学会,长期担任蔡甸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临嶂诗联》主编。田凌云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已故蔡甸区著名诗家王道平评价他:“诗兴极浓,博闻广取,纵笔随心,呼之欲出。”自1998年出版《汉皋闲吟》,至2015年已陆续出版至第五辑。蔡甸著名诗人周选堂评价其诗作,有四个特点。一是意境高、有个性;二是有时代特点;三是真实性强,诗言志,诗亦言情;四是通俗,大众化。这也正是田凌云竹枝词的主要特色。例如作于1999年的《“三热”小议》,其一《名人精子》:“名人精子果真殊,学者专家认可无?虞舜父亲顽瞽瞍,陶潜五仔尽糊涂。”其二《减肥》:“玉环四美中之一,飞燕虽姝忒瘦身。靓饰流行减肥热,当心饿死细腰人。”其三《出书》:“各路星星令眼昏,新书出版闹声喧。脸皮还是时人厚,有点名儿便立言。”再如1999年作的《故乡见闻六首》,其一怜废品回收:“高昂破烂换钱声,李去张来叫唤频。不问而知来自哪,听音尽是故乡人。”其二刺算命先生:“荆沙地广事多新,算命先生善弄唇。百万入囊舌不烂,仙桃人胜沔阳人。”其三刺交通滥罚款:“交通不绝滥收钱,罚款仙桃更甚焉。路远难归游子叹,死机胆小怕沾边。”其四刺农业税:“土地因何大片荒,农民负重力心伤。一年每亩交三百,各显神通走四方。”其五刺县市升级:“遥闻故邑又翻新,县市嫌无地市珍。满脑加官加级梦,心中就是少人民。”其六刺地方限制外地啤酒销售:“仙桃啤酒日低潮,外地醇醪禁售销。应以竞争求发展,何劳政府出馊招。”皆笔锋犀利,直指时弊,类于杂文。好在诗中所讽刺现象,在今天已大多销声匿迹,社会总会在诗人的讽刺之中缓慢前进。
刘仁松,1947年10月出生。高级讲师,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除教育行政工作外,主要从事高中语文和电大古典文学、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苏辛词风辨异》《苏轼黄州词:多维内心世界的折射》《也谈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等八篇词学研究论文发表。1965年2月开始习作中华诗词,有诗词作品三百多首,编有《静远斋诗文自选集》。作品多贴近大众,描写新时期蔡甸人民群众的生活。如《腊八送豆皮》:“我家腊八豆皮香,老母叮咛情意长。先送村东杨五太,莫忘隔壁郑三娘。”质朴亲切,透着浓浓的人情味。再如《姑娘桃林自拍》:“林中倩影闪如莺,自拍姑娘爱意萌。彩信瞬间传哨所,桃花人面可分清?”这一首将“彩信”这一新事物置于军地恋情之中,很有新意。再如《蔡甸“生命之光”艺术团》:“歌声嘹亮舞轻盈,神韵早忘重病身。生命之光安可泯,清平枯树也回春。”蔡甸“生命之光”艺术团成员多是高龄的癌症或其他重症患者。再如《奓山星光村》其一:“应是江城第一村,男儿豪气上青云。乡中都市非虚妄,希望田园曙色新。”其二:“琼楼五百整齐排,小院香风扑面来。刘阮流连惊世换,当年何必恋天台。”其三:“星光灿烂耀苍穹,殊象万千正火红。正道康庄堪造化,他年豪唱大江东。”这三首则反了蔡甸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吴春和,网名老禾。1953年生,曾任蔡甸区常福中学党支部书记。现任蔡甸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武汉网络诗词名人。吴春和性格耿直,能直言人家诗病,往往切中要害。善急就章,参与网络诗词群,若群中有采风活动,他不能参加,仅凭群中上传的照片,即口占诗章,往往采风人未归,其诗已成,且精准雅致,胜过去现场采风的人。所作竹枝,诙谐浅近,深得竹味。如《姐妹尝橘》:“江水划破碧云天,军山余翠系客船。姐要尝橘妹相递,妹子尝橘姐也甜。”其中“军山”,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军山街长江边,有橘园。《湖畔风情》:“纤纤玉指捅阿呆,双岳堂前你讨乖。湖上张帆难掉舵,明年花轿几时来。”词中所写,乃是男孩去女方家里提亲,出来后,女孩问男孩:“明年花轿几时来?”热辣多情,正是武汉妹子的风格。其竹枝往往还涉及地方风土人情,可鉴一方民情。如《吵嫁妆》:“几件衣衫几两银?打开箱子问娘亲。婆家如若抄箱底,你叫姑娘好做人。”原注曰:“旧有女儿出嫁前吵嫁妆的习俗。姑娘嫁妆的多少,会影响其在婆家的地位和尊严,再者,对日后生活也会有帮助。于是,在出嫁前会和父母、哥嫂争吵,要求多给嫁妆。楚剧《黄氏女吵嫁》,可为佐证。”《哭嫁》:“未曾上轿告娘亲,昨夜几番泪湿巾。从此嘤嘤辞别后,女儿已是别家人。”原注曰:“旧俗,姑娘在出阁的时候一定要哭,一方面表明舍不得爹娘,一方面据说可以祛除晦气,带来财气。”这些竹枝词存蔡甸风情,除了有文学价值外,更有民俗研究价值。
陈志波,网名浊浪清舟,蔡甸区人,70后,教师。业余从事中华诗词、新诗和散文的写作,作品散见于《中国诗选刊》《湖北诗词》《九州诗词》《诗词世界》《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词》等刊物和相关网络媒体,现为湖北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武汉市蔡甸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同时担任中华诗词论坛“九州诗词”等版块版主。作为武汉诗词界暂露头角的新生派代表,陈志波在竹枝词的创作中能师古而不泥古,敢于创新。其竹枝能紧跟时代,从现实生活中去提炼素材,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去激发创作的火花。他认为,对于一个现代的诗人来说,完全模仿古人的写法是没有出路的。例如《春节新俗竹枝词两首》之《抢红包》:“嘴含双筷手得空,垂眼谨防屏闪红。毫秒抢光君莫叹,高人悉数快如风。”用漫画的手法刻画了一个热衷于时下流行的微信抢红包游戏的人物形象,古人哪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哪有这样的题材?民风民俗也是陈志波竹枝词创作的重要题材,如《高龙三首》,其一《扎龙》:“形同乙字势如生,彩饰全身一月成。口嵌龙珠通体亮,开光过后满村迎。”其二《舞龙》:“穿村过巷竖灯行,齿托肩扛看客惊。擂鼓燃鞭催舞起,龙身龙尾绕场迎。”其三《化龙》:“始于灯节至元宵,舞罢当年近水烧。男女身携香烛纸,河边祈拜雨风调。”区别于常见的滚龙,“蔡甸高龙”这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武汉地区俗称舞龙灯为“玩灯”,玩灯分三步:扎龙灯,玩龙灯,焚化龙灯。为什么要焚化龙灯呢?这也是传统习俗,据说舞过的高龙不烧掉,来年会风不调雨不顺。这三首竹枝词将“玩灯”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具有一定的风俗研究价值。
蔡晓明,1945年生,蔡甸侏儒山人,军人出身,转业在乡镇企业工作,会计师。侏儒山诗词学会会长,蔡甸区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副会长,蔡甸区诗词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副会长。作为侏儒山诗词学会的顶梁柱,蔡晓明不仅自己要创作,还要辅导会员、筹措经费、编辑会刊、对外联系等,可以说是一个人支撑着一个学会。其所主编的《侏儒山诗联》一年一期,在资金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至今已坚持多年,个中甘苦,谁个知会!蔡晓明的竹枝词多写蔡甸侏儒山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如《侏儒山》:“楚王无道洞庭游,怒杀侏儒无缘由。小山有幸埋忠骨,从此古镇美名留。”这首记载了在蔡甸地区口头流传的关于侏儒山得名的传说。《鲁公山》:“鲁公山下新四军,三打侏儒埋铁钉。鬼子车胎冒了气,三千日伪一锅炖。”这首是对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新四军三打侏儒山战役的真实记录。《黄丝河》:“黄丝河畔美少年,不当村官喜种田。十里牛鞭催日月,藜蒿风长赚大钱。”这首写的是侏儒山千湖村的学子田爽大学毕业不考公务员,承包黄丝河畔两畦田科学耕耘,终以大棚藜蒿出名的真人真事,让人看到了农村的未来与希望。
刺哎呀(笔名),生于20世纪70年代,供职于武汉市蔡甸区文体局。湖北省作协会员,曾有诗作公开发表或出版,主编《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词》一书。他创作竹枝时,考虑其于旧体格律之中,重记录世事、传述人情,重铺陈比兴、晓畅清新,尤重诗中有我,我在纪实,我在感物,我在写自己的口和心。如《题蔡甸竹枝词集》:“高山流水竹枝词,流水高山唱竹枝。饱蘸乡情诗满卷,知音故里有相知。”作为文化领域的领导干部,他关注区域内的文化建设,行诸笔端,便是一首首雅俗共赏、充满人文情怀的“文人打油诗”,如《蔡甸区博物馆》:“博馆藏珍未绝弦,康联钟碣鉴千年。胸怀蔡甸沧桑史,携手今贤继古贤。”《蔡甸区影剧院》:“当年不夜尽霓虹,光影声腔韵未终。蔡正街头戏园子,几多尘事忆其中。”《天人合一奇石馆》:“大石棱棱坦腻肥,小石琢琢拢珠玑。千峰万壑从无语,妙会天人两忘机。”《广场舞》:“城东霓虹不夜天,城南花树似犹燃。一城秋色争看尽,处处歌飞舞自翩。”
李正华,出生于蔡甸区侏儒山。幼年因家庭社会关系失学,在乡师指导下发奋自学。20世纪60年代,尝创作大跃进民歌在《汉阳报》发表。此后,在管用和辅导下从事文艺创作。与董宏猷、徐金海一道在水利工地、农业学大寨中创作诗歌、散文作品,在《孝感报》《布谷鸟》《湖北文艺》等刊物发表。1985年任侏儒镇文化站站长,正儿八经地干起了文化专业,是侏儒山地区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85年发起组织侏儒地区诗词楹联学会和汉阳县诗词楹联学会,坚持开始诗词创作活动,编辑诗词专辑10多集,使群众性诗词活动成为该地区一张名片。退休后,协助《武汉开发区报》开辟诗词专栏,辅导作者。其诗词歌赋,汪洋恣肆,不被格律束缚,所作竹枝率皆如此。如《金鸡寨》:“金鸡高歌曙色新,寨上村民忙不停。卖了藜薅卖瓜果,怀揣万元进家门。”金鸡寨即蔡甸区侏儒街金鸡村,楚天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盛产藜薅、莲藕、西甜瓜等蔬菜,畅销全国各地,成为百姓餐桌上佳肴。《光汉中学》:“炮火连天武汉沦,师生未泯救国心。光汉不辞千般苦,传道授业励学人。”光汉中学创办于抗日战争时期,借侏儒山崇仁寺为校舍,为当时敌后唯一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有学生二百余人,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任职于武汉大学等高校。
丁业祥,1942年生,蔡甸区人,1963年参加工作,曾任蔡甸区棉花公司办公室主任等职。2002年退休,现为省、市、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蔡甸区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会员。其竹枝词生活气息较浓,如《游泳》:“工余戏水去江河,老少相随逐浪波。站在高坡朝下望,犹如煮饺正开锅。”结尾的比喻,形象而生动,乃将民间口头语言揉入竹枝创作中,所谓“人人口中有,人人笔下无”者也。《城区禁鞭》:“禁炮无鞭过大年,神清气爽少霾烟。春联一副门边贴,环保新风永续延。”新风新事,正是竹枝词创作应当关注的。
唐必舟,笔名唐洲,1949年生,蔡甸区大集人,蔡甸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诗词作品多次获国家及省市比赛奖项。其所作竹枝有语言通俗者,饶有风趣,如《洪北葡萄园》:“青丝碧叶爽清秋,满架葡萄亮光头。妹妹快来哥抱你,伸高摘得润歌喉。”《社区老人》:“农村改建住高楼,饭后茶前常转悠。奶奶爹爹聚一块,闲聊往事叙乡愁。”其作亦有语言典雅者,含蓄深情,如《大集巨变》:“高楼林立竹圻滩,轻轨叽嘲板桥寒。旧地新城呈壮景,长天不夜泊龙湾。”《南湖夜》:“楼阁参差白鹭洲,花莲沿岸荡风悠。湖莺几处清歌脆,万顷灯波不胜收。”
孙克干,蔡甸区奓山人,生于1946年12月,别号秦府居士、冷眼斋主人。大学文化,任高中语文教学近30年,现任区老年大学古典文学班教师。爱好广泛,兴趣博杂。为市、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理事。竹枝词作品语言清浅耐读,有社会担当。如《印象奓山二首》:“大奓山傍小奓湖,河汊港湾多野鱼。抠藕采菱刚下水,不时飞起大花鲈。”“小奓湖伴大奓山,南面葱茏北面残。昔日风光今已变,变成武汉后花园。”两首竹枝写尽奓山地区的自然风光的曲折变化,第一首写的是几十年前自然环境没有人为破坏的奓山。第二首前两句是奓山山体因开山采石而遭到严重破坏,“南面葱茏北面残”的真实写照;后两句则是写禁止采矿,恢复植被后的奓山现状。两首竹枝极尽转折之能事,诚为佳构。孙克干还写有《竹枝词探原》组诗,以竹枝写竹枝,颇有意趣。其《原根》三首,依次曰:“竹枝本系土家音,巫峡群山养俗民。巴女蛮儿随处唱,扶犁割麦也思春。”“柴米油盐唱野耕,山民自古与山亲。隔溪飘出一声吼,喜煞姑娘半匿身。”“闲来持竹舞风情,方习谣辞叹众生。依俗制音缘梦得,楚江流韵遍山城。”其《原流》三首曰:“土家儿女竹枝歌,喜乐哀伤怅怨多。愁死愁生愁日子,唱天唱地唱生活。”“巫童巴女放情歌,弥漫千溪万道坡。音犷声粗危崖颤,旅人商客乐随哦。”“竹枝传遍大中华,流向勾栏都市家。海外英伦欧亚美,学讴竹韵钗那啦。”其《原盛》三首曰:“竹鞭击鼓舞花枝,土曲方音艳韵糍。婉转流莺初试翅,羽裾飘袂惹香思。”“根植诗经发楚音,中唐始盛广抒情。记闻万物兴衰事,胸有扬砭寄此声。”“唐宋元明代代传,多家竹体试斑斓。清时定格三平韵,鼎盛空前绝大观。”其《原玉》三首曰:“本为粗璞弃蛮谎,玉质金声陋中藏。和氏凿磨终现碧,巴音楚韵化铿锵。”“七言四句调清琅,巫语巴辞效大方。节奏声情随顿挫,音频律韵任仰扬。”“巴山楚水土家腔,咏土吟风谑带庄。俗语方言歌所见,回环比兴味深长。”
张金舟,网名依山。1950年出生于蔡甸区奓山镇。17岁应征入伍当水兵,28岁赴远安工作。他热爱古诗词阅读并创作,现任远安诗词学会副主席。2011年主编有24万字的《古诗话远安》一书。他对竹枝词有浓郁兴趣,善写农事,如《水浇春》:“子夜欣闻雨问津,方知偶遇水浇春。虽无爆竹喧除夕,却有甘霖送万民。”《秋雨》:“萧瑟秋风稻菽黄,滂沱雨霁少年忙。围堤筑坝戽干水,黄鳝泥鳅任桶装。”
周颜樑,1952年生,笔名汉阳树,武汉市汉阳县(今蔡甸区)人。1968年知青插队黄冈山区,1970年抽调至武汉金属容器厂。他曾打铁13年,后任下料、保管、采购等至退休。其间下岗谋生多年,摆过地摊,当过货郎,开过书摊。2013年进入武昌老年大学和省老年大学诗词班。现为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武汉诗词楹联学会、武昌诗词楹联学会及市散曲研习社会员。自从结识了沙月以后,就自觉搜集身边爱好者的竹枝词习作,自费刊印竹枝词小报,免费赠阅。其师从陈龄彬、徐明庭等创作的竹枝词《汉口旧事》,就是非常珍贵的汉口城市风貌变迁资料。如《粪码头》:“粪便收装有木车,天天早上定时拖。车中送到龙王庙,倒进方筒溜下河。”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老汉口是如何解决的?读此诗略可一晓。武汉地区有“下河”一词,即到河塘清洗便器的雅称。且再看一首内容相关的《下河婆》:“蹑脚清晨走进来,房门早已为她开。拎围桶去街边洗,杈个清光再送回。”下河婆是以为人家倾倒并清洗马桶的职业妇女。老汉口因人密厕稀,故家家备有围桶(即马桶),解决妇女方便之难。后演变成高脚痰盂,可充陪嫁。杈(音岔)子是把竹筒一端劈成细丝状的擦拭工具。因一端用手持,又称“杈把子”。每家用布帘在墙角围一“腰事角”,围桶放于木制“金柜”中,便是当时人家的简易卫生间。老汉口码头众多,且看这首反映码头搬运工人劳动情景的《装卸队》:“嗨呀唬喂哎嗬嘿,重货乖乖顺位移。垫用跑筒挪动巧,因形借力显神威。”作者自注说:“黄陂街一带临近码头,起重队伍甚多。起初起重活计多靠人力完成,技术含量颇高。号子喊起来优美、动听。‘跑筒’即铁筒,塞垫进货物下方,再加撬推绳拉,举重若轻,腾挪自如。”
丁翠华,女,1963年出生于武汉。是中华诗词学会、武汉作家协会、香港诗词学会、东坡诗词学会、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武汉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女子诗词》《中华女子散曲》编委,香港诗词论坛版主,其诗词在各类评选活动中多次获奖,诗词散见于国内外各级诗词刊物。丁翠华认为诗人写诗,应内外兼修,诗在诗外。写诗要用真情来写,深入自己的灵魂,用真情实感来打动读者。诗是一幅画,画是一首诗,诗情画意要融为一体,是诗的最高境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她短小精悍,语言一定要精炼,要有韵味,要有美感,要有意境。在写竹枝词上,丁翠华能用心营造一种画面感,用形象和意象来说话,力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语出天然,语浅意深。如《夏日荷塘》:“夏日炎炎似火烧,红莲朵朵水中娇。蜻蜓来往花丛舞,女子采莲香气飘。”再如《武汉过早》:“黎明小巷露晨光,美味飘香在路旁。热干汤包面窝脆,醇甜米酒醉他乡。”这首竹枝词来源于生活,竹枝词要写出本土风情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楚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民风民俗也是非常有趣。《小河渔家》:“清晨轻雾满河滩,寂寂小舟停岸旁。近问渔家有鱼吗?新鲜鱼蟹待君尝。”在汉阳月湖桥下的汉水河,常有歇岸的小船在此买活鱼,他们吃住在水上,常有岸边的游人去向舟上的人买鱼。丁翠华写有《东湖竹枝词》12首,是一口气写成的,非常有生活气息。还有《黄鹤楼竹枝词》4首是她坐车过武昌所得,以及《汉阳竹枝词》12首是她经常在汉阳江滩散步所得。诸作很接地气,如《黄鹤楼竹枝词四首》:“白云黄鹤楚乡楼,矗立苍穹云里头。俯瞰长江天地阔,波涛荡尽古今愁。”“高古雄浑黄鹤楼,登楼名士写风流。长江浩淼千帆过,渺渺烟波鸣对鸥。”“黄鹤楼前拂晚风,车流不息越桥东。清辉明月挂天宇,梅曲飘浮隐夜空。”“黄鹤楼中商贾留,天涯羁客酒浇愁。渡船送走烟波客,唯见江空一白鸥。”丁翠华认为竹枝词在口头文学上,也应做到雅俗共赏,既有阳春白雪,也应有下里巴人。写诗,应取材于生活,生活是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让生活来感悟我们,丰盈我们的内心。“写诗,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自己开心,也让读者开心。”这就是丁翠华的心声。
刘先森,字古木,中华诗词学会研修班导师,《湖北诗词》原常务副主编、《心潮诗词评论》原副主编,现任《诗词世界》执行主编,《九州诗词》《南山诗刊》顾问。1991年师从杨金亭先生,同年在《诗刊》旧体诗词研修班毕业,著有诗集《古木吟草》。逾千作品散见于国内报刊,部分作品并被多家文集收录。古木力图用简约的文字,寓情于美好的意象,借助形象的语言,把通过意象思维构造出来的意境暗示给读者,而不是用韵语去诉说。自谓倘若能晓明某一事理或哲理,便是慰藉。其竹枝词清俊淡雅,俚而不俗,代表作为《汉正街竹枝词》一组。其中有描写汉正街知名老字号的,如《谦祥益绸布店》:“招摇汉口着三蓝,显赫旗袍绸布衫。百姓至今思老店,舶来产品太平凡。”“三蓝”,即当年经营的宝蓝布、宝蓝细布、宝蓝竹布,民间也称“三宝”,曾畅销武汉三镇。《苏恒泰伞店》:“纸打桐油竹骨簧,如逢天洓百花扬。人人一把红蓝白,遮雨遮风遮太阳。”“天洓”,武汉早期的方言,意思是下雨的天气。《汪玉霞大喜饼》:“豆沙火腿果香仁,甜脆酥心羡煞人。寻市如今无觅处,每思其味有余津。”“汪玉霞”,汉正街二百多年的老字号食品店。还有描写汉正街特色街区的,如《集家嘴干鲜一条街》:“汉江沿线码头稠,百样干鲜顺水流。闽粤川湘自家运,家家都有对江楼。”《第一大道地下城》:“东西汉正货通衢,地下商城羞义乌。立体纵横易迷路,琳琅胜过上河图。”还有描写在汉正街讨生活的底层市民的,如《扁担》:“原自农村青壮哥,飞奔窄巷似穿梭。两头挂着全家愿,肩托初阳到汉河。”“扁担”,汉正街挑夫的俗称,一如重庆的“棒棒”。《麻木》:“运物载人轱辘圆,不分晴雨暑寒天。为何计较两三角,总想零钱变整钱。”“麻木”,乃武汉人对脚踏三轮车车夫的戏称。此外,游踪所及,古木还创作了许多反映各地风景名胜的竹枝词,亦别有情味,如《武湖》:“轻舟划破镜中天,浅底鱼翔云里边。遥望一桥湖上过,好通南北送生鲜。”武湖在武汉市新洲区。《罗田义水外滩》:“影蘸云烟浣碧波,谁将两岸撒婆娑?穷乡倏忽集商贾,巧手同梳福泽河。”《九龙寨》:“橘染青山万点红,雕廊浊酒对江风。残礁千孔凝刚毅,一叶云帆指向东。”
这正是:
汉阳古郡最知音,只要君心有架琴。
鹦鹉洲头江水满,晴川修竹已成林。
上一篇:《竹声已感江南客一曲俚歌动木兰》楚地竹枝词研究
下一篇:《江北江南书三卷竹枝次第展风情》楚地竹枝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