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杨炯·从军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①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②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③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④
【注释】 ①西京: 长安。②牙璋: 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此指代主将。凤阙: 汉武帝于长安造凤阙,为长安之标志,故常借指长安,亦代指皇宫。龙城: 汉时匈奴祭天之所,故址在今蒙古鄂尔浑河东侧。此借指敌方要地。③凋: 凋落。凋旗画,意为使旗帜上的绘画黯然失色。④百夫长: 古代军队里的低级军官。
【鉴赏】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突厥侵扰固原、庆阳 (在今甘肃省东部)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借乐府旧题作此诗,抒发了投笔从戎的爱国理想。
这首诗结构十分严谨,沿着边情告急——京城出师——围敌激战这一进程,插入了作者的言志抒怀。首句写边关告急,用笔精练而形象。古代烽火台上点火报警,按敌情轻重增减火把数量,一把火报到所管州县,二把火以上才上报京城。“烽火照西京”,把边塞烽火与遥隔千里的西京 (长安) 用一“照”字相连结,不仅表示边情已报到京城,而且形象地显示出烽火相逼的紧迫态势。第二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因 “烽火” 而内心不平静,开启下面出师、围敌、激战这些男儿报国的场面,为抒情言志作了铺垫。最后两句与“心中自不平”紧相照应,这 “不平” 发为诗人的心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一场苦战、恶战的场面之后,再表达投笔从戎的决心,更加充分地显示出诗人矢志报国、不计生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值得注意的是,“宁为百夫长”与“牙璋辞凤阙”也暗相照应。牙璋,古时发兵所用的兵符,有两块,分掌于皇帝和主帅手中,这句指主帅受命后,辞别凤阙,率师出征的威风场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这句透露出诗人非为 “牙璋”威权所动,甘作最低级军官,但求报国的心迹。可见,这首诗描述事件进程,一环扣一环; 言志抒怀,前后紧相照应; 且事件描述与抒怀言志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侧写。唐代边塞诗中,多有朔风冰雪、军旗战鼓等描写,此诗的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则通过风、雪、旗、鼓的描写,衬出了 “铁骑绕龙城(敌人巢穴)”战斗的激烈艰苦。漫天大雪使军旗上的图画黯然失色,呼啸的北风掩不住战鼓雷鸣。“风雪”这一自然环境与 “旗鼓”这一军旅象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一场苦战恶战的情景跃然纸上。唐人张说谓杨炯“文思如悬河注水”(《旧唐书·杨炯传》),观此诗,铿锵刚健,慷慨激越,确如此说。
文章作者:薛新力
上一篇:爱国诗词《张光厚·五月九日之感言二首》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爱国诗词《贺锦斋·浪淘沙·仰望蔚蓝天》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