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钱江·岭南春日述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几番长揖入军中,谈虎声低恨未穷。
痛哭何人知贾谊,上书今日作陈东。②
养成正气留河岳,振起雄心问斗虹。
只为忧时终受谤,高怀空自忆精忠。③
【注释】 ①岭南: 五岭 (越城、都庞、萌诸、骑田、大庾五岭,在湘、赣、粤、桂等省边境) 以南地区。诗中指广州。②贾谊: (前201—前169) 西汉洛阳人,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十八岁就以文才出名,文帝时由博士迁太中大夫。因上书主张改革遭到排挤和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终未被重用,怀才不遇,壮志难伸。梁怀王骑马摔死后,贾谊常常痛哭,终至忧郁而死,时仅三十三岁。陈东:(1086—1127) 北宋徽宗时太学生。1125年上书请诛蔡京等六贼。宋钦宗对金求和,陈东率太学生及京城民众十万余人伏阙上书,要求抗金。高宗即位后又三次上书,斥责主和派的罪恶,要求重用抵抗派重臣李纲,被宋高宗赵构杀害。③精忠: 指代岳飞。岳飞为抗金名将,屡败金兵,战功卓著。因坚持抗敌,反对和议,1142年1月27日被奸相秦桧以 “莫须有” 的罪名杀害。因岳母在岳飞背上刺有 “精忠报国” 四字,所以用 “精忠”代之。
【鉴赏】 这首诗写于1843年春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半年左右。钱江作为一位曾经亲笔起草讨敌檄文并积极参加抗英斗争的诗人,面对这个蒙受国耻的春天,那些请缨抗敌而壮志难酬的往事历历如在目前,于是用诗笔抒写了自己充满悲愤的爱国情怀。
首联回顾耿耿于心的往事。钱江是一位颇有谋略的爱国知识分子,在鸦片战争时期,他曾几次三番地到部队里去拜见军事将领,出谋献策。又是 “几番”,又是“长揖,”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主动投效、请缨杀敌的迫切之情跃然纸上。然而那些手握权柄、尸位素餐的将军们一谈起敌军就像谈起老虎一样,脸色变了,声音也低了,那种畏敌如虎、谈虎色变的怯懦相,实在令人怅恨不已。
当然,这无穷的怅恨,并非作者所独有,于是他想起了一些有类似遭遇和感受的历史人物。汉代的贾谊满腹经纶,一片丹心,却终是受到谗害,壮志难伸。人们只看到贾谊伤心痛哭,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他的治国之才和报国之心呢?作者鲜明地昭示,自己就是要做一个上书主张抗敌、不怕杀头的宋代陈东式的人物。两联四句,两组对比: 一是爱国知识分子的 “长揖” 投效而军中长官却“谈虎声低”; 一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像痛哭的贾谊无人理解,而作者仍然矢志不渝,誓作今日之陈东!
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作者在颈联中道出了他不顾冷遇、赤心不改的深刻的思想基础。那就是要像贾谊、陈东那样,培植一股忧民爱国的民族正气,使它在祖国的高山大河间留存传播,要振奋起爱国的雄心,让它同北斗争辉,气贯长虹! 正是这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民族正气和爱国精神,跨越时间和空间,铸就了贾谊、陈东、岳飞直至作者自己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耿耿忠贞。
然而,近代史上的那一页却是格外无情。尾联一个陡转,作者沉痛地抒发出胸中的积愤:我只是因为忧时伤世 (为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奔走呼号)终于遭到诽谤,带着满腔崇高的爱国情怀,只有默默忆念着那些忠而被谤的像岳飞一样的历史人物,借此聊以自慰而已。
文章作者:艾虹,陈淑宽
上一篇:爱国诗词《欧阳修·宝剑》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爱国诗词《汪藻·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