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国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①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②
【注释】 ①一枝:语出 《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喻栖身之所。②素车: 即白色灵车。枚乘 《七发》形容江水逆流,海水上涨的波涛 “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鸱夷: 原为皮革制成的袋子。诗中代指伍子胥的魂魄。
【鉴赏】 此诗又称 《入武林》,原有两首,这是第一首。康熙三年 (1664)八月初十,张煌言从宁波押往杭州,临行,甬城数千人相送。途中又有无名氏投诗于舟: “此行莫作黄冠想,静听先生正气歌。” 还有人以苏武牧羊曲相激。至此,他前往杭州的命运已经十分清楚。在这种明知必死而大业未竟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这首诗,便极为沉痛,极为坚毅,又极为从容,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面对生命即将结束时刻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一开头即道出此去的必死决心而义无反顾的精神。是啊,国破家亡,作为一个忠于故国的大明义士,他还能往哪里去呢? “西子湖头有我师”,他的归宿已明明白白摆在前面——“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这些葬在西湖边上的前代民族英雄,正是我此去将要效法的先师。于谦是明英宗时的兵部左侍郎。蒙古瓦剌部入侵,明军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于谦当机立断,拥立景帝,力主抵抗,击退瓦刺侵略者,迫使瓦剌于次年不得不议和,并放回英宗。于谦挺身而出,保全了大明江山,在民族危亡关头力挽狂澜,立下了如日月双悬一样辉煌灿烂的不世功业。但后来英宗发动宫廷政变复位,忌恨于谦当初拥立景帝,遂以 “谋逆”罪名将于谦处死。岳飞的抗金事迹,更是人所共知,由于他的英勇抗战,才使南宋保全下来长江流域以南的半壁江山,他的功绩也是永垂不朽的。然而岳飞后来也被宋高宗和秦桧以 “莫须有” 的罪名害死。他们都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但他们的结局又都是不幸的。今天,张煌言矢志抗战,也即将有一个 “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不幸结局,他的精神和他的命运,正好可以和那些前代的民族英雄们相从追随于地下。这首诗的前四句,表达了以死报国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气概,沉痛而坚毅。
诗的后四句是说生前不能建立不世功业,那么就让精神长留千古吧。比起于谦和岳飞,张煌言艰苦抗战,却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因此他感叹 “惭将赤手分三席”,自己要和于谦、岳飞鼎足而三,赤手空空,就现实的功业比起来,确实十分惭愧。但自己的一颗赤胆忠心,却丝毫俯仰无愧于天地,可以希望和他们共葬西子湖头。张煌言被押解杭州后,曾有 《忆西子湖》诗云: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 (岳飞谥号) 连忠肃 (于谦谥号),参得新坟一座无。”他就义后,由前明御史纪五昌重金购得其头,杭州人张文嘉、朱锡九等七人共同营葬于西湖南屏山荔子峰下,完成了张煌言的遗愿。
最后的两句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表现了死不甘心的遗恨和精神不灭的信念。东浙路是张煌言长期坚持抗清的故地; 这是说他的精神和事业必将不会为人们所忘记,必将有人接过他的旗帜继续战斗下去,而他也将得到人们的长久怀念。末句化用典故,春秋时伍子胥忠于吴国,而吴王听信谗言将他处死,又将他的尸首装人鸱夷投之钱塘江中。伍子胥灵魂不灭,传说常见他驾着素车白马奔驰于江中,掀起汹涌波涛。这是说他死之后,也将和伍子胥一样,以自己的抗清忠魂掀起巨澜狂涛,他的抗清意志长久不会泯灭。
这首诗虽用典但不生僻,作者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所形成的诗风,直白明了而极富雄壮的气势。这首诗的艺术生命,也正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样,将感染、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世子孙。
文章作者:韩云波
上一篇:爱国诗词《邓拓·狱中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爱国诗词《杜甫·登楼》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