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②。四面边声连
角起③。千嶂里④,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
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⑤!羌管悠悠霜满地⑥。人
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塞下:泛指边境要塞,此处指作者当时戍守的西北边境。②衡阳:今湖南衡阳市,相传雁飞至此不再往南,旧城南有回雁峰。③边声: 边地特有的凄凉悲壮之声。李陵 《答苏武书》: “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④嶂:像屏障一样的高险的山峰。⑤燕然: 山名,即今杭爱山 (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东汉窦宪穷追匈奴至此刻石纪功而返。勒: 刻。⑥羌 (qiang)管:羌笛,因出自羌 (古代少数民族)地而得名。
【鉴赏】 宋仁宗宝元元年 (1038),西夏大举兴兵犯边,宋朝接连损兵折将,丢失数镇,重镇延州 (今延安)成为孤城。康定元年 (1040)范仲淹受命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与西夏元昊军对抗,历时四载。这首 《渔家傲·秋思》就是这时期的作品。据宋人魏泰 《东轩笔录》载,范仲淹此时曾作了几首渔家傲词,均以 “塞下秋来” 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但存传下来的只此一首。这首词历来评价甚高,认为以军旅生活人词、抒忧国忧时之情,是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为苏、辛豪放派词的先驱。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在 “风景异” 上着笔,抒情在 “归无计”上立意,情景相生,描绘出一幅边塞秋色苍凉、戍边将士劳苦的战地风光,从而展示了词人思家与忧国的苦闷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 “异”字概括了词人对边塞之秋的突出感受。“异”在何处呢?词人并不急着去描山绘水,而出之以大雁南飞竟毫无留恋之情的侧面烘托,这种 “异”并非令人赏心悦目的良辰美景是不言而喻的了。雁尚如此,人何以堪? 这为下阕的征人思归埋下了伏笔。然而,范仲淹毕竟不是一般的文人骚客可比,他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且此时身负边防统帅的重任,他的秋思并非因叶落木凋而引起的单纯的 “悲秋”之情,他更关注的是军事形势。所以,他听见的秋声是 “胡笳互动,牧马悲鸣”之类的 “边声”与军营中凄厉的号角声,此起彼伏; 他看见的秋景是崇山峻岭之中、日暮烟起之时紧闭关门的一座孤城。军情紧张,戒备森严,透露出宋军的被动处境。可见 “风景异” 的 “异”,不仅是景色不同,更含有令词人感到惊异的意思。这又为下阕的 “归无计” 垫了底。
面对苍凉萧瑟的景物和孤城紧闭的处境,举杯消愁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从上阕写物过渡到下阕写人,从上阕写景过渡到下阕写思。酒仅 “一杯”,而家却 “万里”,酒味薄而乡情浓,极言其乡关之思之难以排遣。可是,人不同于雁,范仲淹又远非常人可比,不能像大雁那样毫无留恋地远走高飞。“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警句,它道出了词人欲归而不能归的矛盾心情。他还没能像东汉大将窦宪那样扫清边尘,建功立业,当然也就“有家难归” 了。词人在这种矛盾、苦闷的心境中思绪万千、深夜不眠,听着声声羌笛,看着满地秋霜,不免浩然长叹: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何等沉重的心情,为了“勒石燕然”,保家卫国,边防将士们又付出了何等沉重的代价。虽久戍思归而无怨尤之意,虽苦闷而无消沉之嫌,词情既真实而又不失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志士本色。取景苍凉而词旨豪壮,正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显示了范仲淹文学家的才能,政治家的胆识与边防统帅独有的生活体验。
文章作者:张隆高
上一篇:爱国诗词《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爱国诗词《李梦阳·秋望》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