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张孝祥·六州歌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长淮望断①,关塞莽然平②。征尘暗,霜风劲,悄边
声③。黯销凝④! 追想当年事⑤,殆天数,非人力。洙
泗上⑥,弦歌地⑦,亦膻腥⑧。隔水毡乡⑨,落日牛羊
下,区脱纵横⑩。看名王宵猎(11),骑火一川明,笳鼓
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12),
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13)。渺神京(14)! 干
羽方怀远(15),静烽燧(16),且休兵。冠盖使(17),纷驰
骛(18),若为情(19)!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
旌(20)。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21),有泪社倾。
【注释】 ①长淮:指淮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与金订立和约,以淮河为宋金两国的分界线。②关塞莽然平:边防一片荒凉,草木长得和关塞一般高。关塞,边界上守卫的地方。莽然,草木茂密的样子。这是针对南宋撤废两淮守备而言的。③边声: 边塞声,包括风声、马声、鼓角声等。④黯销凝: 感伤地出神。黯,精神颓丧的样子。⑤当年事: 指1127年金兵侵占中原的事变。⑥洙泗: 山东省二水名,流经曲阜县 (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⑦弦歌地: 指有礼乐文化的地方。弦歌,弹琴唱歌。⑧膻腥(shan xing): 本是羊肉腥味,此处借指金兵。⑨隔水毡乡: 淮水北边尽是金人的地盘。金人住在毡帐里,故称其地为毡乡。⑩区 (ou) 脱: 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的土堡为区脱。(11)名王宵猎: 金兵的主将夜出打猎。(12)空埃蠹 (du): 指武器白白地积满尘埃,被虫蛀蚀坏了。蠹,蛀虫。(13)岁将零: 年将过尽。(14)神京: 指沦陷的北宋都城汴京。(15)干羽方怀远: 用文德怀柔远人,指对金妥协。干,盾也,武舞所执。羽,翟羽也,文舞所执。(16)静烽燧: 边境上平静无战事。烽燧,即烽烟。《后汉书·光武帝纪》:“修烽燧。”李贤注:“边防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 (笼),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17)冠盖使: 指与金求和的使臣。冠盖,官员的服装和车马,借指使者。(18)纷驰骛:许多人往来奔驰。骛,奔驰。(19)若为情: 何以为情,难为情。(20)翠葆霓旌: 指皇帝的仪仗。翠葆,即翠羽,用鸟羽为饰的车盖。霓旌,即蜺旌,画有云蜺的旌旗。(21)填膺: 塞满胸怀。
【鉴赏】 宋孝宗隆兴元年 (1163),以张浚都督江淮军马,张孝祥为都督府参赞军事,并继张浚兼领建康留守。这年宋军北伐金人,在符离吃了败仗,主和派得势,和议复起。激于爱国热忱,主战派的张孝祥愤然写下了这首词。据说,在建康留守席上,张浚闻歌此词,罢席而出,可见此词感人之深。
上阕描写中原地区的凄凉景象和金人的骄纵猖獗。起笔就写长淮关塞的凄凉。本来,淮河两岸是宋朝腹地,而今却变为 “关塞”,成为宋金南北兵争之战地,原来肥美丰饶的地方,经过战乱之后,剩下的只是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这怎能不叫人暗自神伤呢?“黯销凝”三字正是对这种伤感的绝妙写真!“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难道这真是天意,是非人力所能挽回的吗?“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多么可耻啊,有何面目去见孔老先生呢?他为后人开创的古代文化教育圣地,也被敌人玷污了,霸占了。现在,淮河北岸已全然成了金人的地盘。日里所见是金人的毡帐、放牧的牛羊和纵横罗列的守望土屋;夜晚,“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笳鼓齐鸣,火炬照耀如同白昼,金主驰马射猎,好不骄横,自在逍遥! “遣人惊。”这景象,就是宋朝派去的议和使臣见了,也大为吃惊。可见敌人的嚣张到了何等地步!
下阕感叹自己报国的志愿不能实现,对渴望宋师北伐的中原父老寄与深切的同情。作者有心收复失地,重整宋朝江山,却一直没有机会,致使 “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心徒壮” 而已。“渺神京!”北宋的国都越来越渺茫了,看来要收复京都已不可能了。宋朝最高统治者害怕金人,只求苟安,“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议和派的使臣们忙碌得不亦乐乎,惟恐屈辱的和议条约订不成功! 他们只知卖国求荣,哪里顾及人民的疾苦呢?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沦陷区的北方人民,日夜遭受金人的蹂躏,他们天天渴望南宋朝廷能回来拯救他们,收复大宋江山。这种场面有谁见了不“忠愤气填膺”泪如雨倾?作者的激愤之情,于此毕现。
这首词多三字句,句短节促,音节顿挫,沉雄豪宕。陈廷焯因此大为称赞,说它 “淋漓痛快,笔酣墨饱,读之令人起舞”(《白雨斋词话》)。这首词还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情状的对比。金人的嚣张和骄横对比南宋投降议和派的苟且偷生。“中原遗老”们的切盼宋军北伐情态对比宋廷主和派的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作者的 “忠愤气填膺”对比金人的骄横和宋廷主和派的投降活动。种种对比,既谴责了敌人,又抨击了主和派的投降行径,使词意的表达更为鲜明有力。
文章作者:何文忠
上一篇:爱国诗词《贺铸·六州歌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爱国诗词《朱琦·关将军挽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