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①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②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③
【注释】 ①封:密封的奏章,指 《论佛骨表》。潮州: 隋唐州名,治所在海阳 (今潮安),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平远、梅县、丰顺、普宁、惠来以东地区。②秦岭: 指山脉在陕西省境南的终南山。蓝关: 即蓝田关。在陕西蓝田县东南。③瘴江:指当时经常流行传染病的岭南一带边远地区。
【鉴赏】 元和十四年 (819)正月,宪宗遣使前往凤翔法门寺,恭迎释迦牟尼佛真身的一节指骨入宫,供奉三日然后再送到各寺院供奉。佛骨迎至,京师轰动: 王公士庶,解衣散钱,奔走舍施,惟恐在后; 平民百姓,废业破产,烧顶灼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见此情景,上 《论佛骨表》,指出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主张 “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宪宗一见奏表大怒,“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旧唐书·韩愈传》),幸亏宰相和外戚贵臣齐力搭救,宪宗才将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就是韩愈受命赴潮州任途中所写的名篇。蓝关,即蓝田关,在离京师长安不远的蓝田县东南,又称峣关、青泥关。韩愈到蓝关时,侄孙韩湘赶来相见。韩愈就写了这首诗,向亲人倾诉自己心中委屈、悲愤的心情。
韩愈忠而见斥、谏诤遭贬,内心的悲愤早已蕴蓄得像一座岩浆腾涌的火山,一旦遇到突破口,就会立即爆发出来。只是此前没有见到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他才被迫暂时隐忍。如今见到亲人,韩愈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满腔的悲愤全部喷泻而出。首联两句开门见山,点出自己被贬的缘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夕贬”,明言得罪之速,暗中点出自己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与宪宗执迷不悟、错贬忠臣的强烈反差。这是全篇情感激流的出发点,也是作者如此悲愤的根本原因。“九重天”,借指深宫,潮州距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颔联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披肝沥胆,将自己上奏之时可昭日月的赤胆忠心和盘托出。“弊事”,即指宪宗迎佛骨之事。韩愈要为圣朝除去的就是这一举国奉佛的愚昧行为。且看 《论佛骨表》捍卫儒教政治理想,何其激昂慷慨,义正辞严: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位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的复兴儒教的勇士,为实现其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确实做到了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可是他的圣朝又是怎样回报这位耿耿忠心的臣子的呢?那就是颈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又是一个强烈的对比! 诗人遭贬离京,后顾前瞻,思绪纷纭。回望长安,天空乌云密布,堆积在秦岭上面挡住了视线,我的家在哪里呢?再看前方,茫茫大雪阻塞住蓝关的道路,连跨下的马儿也趑趄不前。这里充塞着的是封建社会爱国之士当理想与现实相悖时,心灵世界中那种浓重得使人透不过气来的忧郁和苦闷。诗人无家可归,有国难投,往事不堪回首,前途又艰险莫测,遭贬赴任途中的彷徨徘徊,其间有着几多不平,几多愤懑! “家何在?”怨愤凄楚,痛心入骨; “马不前”又暗含着心悬阙下的恋恋不舍之情。一怨一恋,活脱脱地画出了一个忠而遭贬的封建臣子对贬谪他的皇帝那种怨而犹恋的矛盾心态和错综交织的复杂情结。这两句诗借景生情而意境深远,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作者的情绪是悲观的,尾联就是这种悲观情绪的登峰造极: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汝,指韩愈的侄孙韩湘,他是这首诗的第一读者。作者以收骨之事相托,说明此行艰险的程度。这是全诗感情的自然发展,也是作者对前途命运的沉重的担心。
这首诗是韩愈七律诗中的上乘之作。它既有 “以文为诗” 的特色,又有严谨的格律,雄豪奇崛,基调深沉,气势磅礴,泪雨淋漓。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这首诗是 《论佛骨表》的姊妹篇。通读全诗,可以明显感到韩愈在政治理想受挫时的痛苦和愤懑。若从历史发展整体的角度来看,韩愈等人的痛苦与愤懑,乃是一批 “时代先觉者”在当时那令人压抑的社会氛围中感到的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式的抑郁与悲哀。
文章作者:霍然
上一篇:爱国诗词《王禹偁·对雪》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爱国诗词《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