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罗福星·绝命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独立彩色汉旗黄,十万横磨剑吐光。
齐唱从军新乐府,战云开处阵堂堂。
海外烟氛突一岛,吾民今日赋同仇。
牺牲血肉寻常事,莫怕生平爱自由。
弹丸如雨炮如雷,喇叭声声战鼓催。
大好头颅谁取去,何须马革裹尸回。
背乡离井赴瀛山,扫穴犁庭指顾间。①
世界腥膻应涤尽,男儿不误大刀环。
【注释】 ①瀛山: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台湾。穴:巢穴。庭:府宅。穴、庭借指殖民侵略者。
【鉴赏】 1913年12月到1914年3月,罗福星从入狱到被害,仅三个月。他在狱中感念旧事,时时命笔,留下不少祝愿新生政权根基永固和怀念台湾同胞兄弟情谊的遗诗,这是其中的四首。
这四首诗,通过对起义军军威和豪情壮概的描写,表现了台湾人民同仇敌忾,荡涤殖民统治,誓死捍卫祖国统一的坚强信念。诗章情词激烈,气势豪壮洒脱。全诗虽以“绝命诗”名篇,又可视为各各言事抒情的四首短诗,次第写了 “列阵”、“誓师”、“杀敌”、“凯旋”。
第一首( “列阵”)。起首两句 “独立彩色汉旗黄,十万横磨剑吐光”,慷慨昂扬,落笔旗、剑,写出了起义军气势之壮。“十万横磨” 暗用典事: 《五代史·景延广传》载,五代时,后晋称契丹为“翁”,自称“孙”。当契丹要后晋称臣时,景延广对契丹使者说: “……不可为臣,且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后两句从军乐、阵列着笔,赋法铺陈,“阵堂堂”用双字叠音,声调铿锵,气韵昂扬,写出起义军的赫赫军威。乐府,本是汉代音乐机关,后成为诗体名。“新乐府”,则是唐代诗人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以叙事言情而不拘声律的诗歌。
第二首 (“誓师”)。前两句意取《诗·国风·无衣》 中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写出了全岛战争气氛浓郁,军民同仇敌忾,决心继承中华民族尚武精神,与敌人决一死战的情景。后两句: “牺牲血肉寻常事,莫怕生平爱自由。”更是表现了起义战士热爱自由,反抗侵略,视死如归的高尚品格。如果说,“须知世界文明价,尽是英雄血换来”是近代史上早期革命党人觉悟的心声,那么,民国时期“牺牲血肉”为“自由”,则已成为革命人民保家卫国的战斗誓言! “烟氛突一岛”是战争环境的形象描写,它为后边三句的直抒胸臆作了精彩的烘托渲染。
第三首(“杀敌”)。前两句用比喻,明白如话,描绘出 “弹丸如雨炮如雷,喇叭声声战鼓催” 的紧张战斗势态,战场上,枪声一响,拼将头颅血,一洗祖国尘——这就是热血男儿的实际行动。后汉人马援说: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所以诗人承转其意,气贯长虹,写道“大好头颅谁取去,何须马革裹尸回。”抒吐了只知沙场为国死,无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情壮志。诗人将“马革裹尸”归葬的壮语翻进一层,更加显得意气豪雄,意境雄浑。诗句除用“马革裹尸”典外,还用隋炀帝事。《资治通鉴》载,杨广曾取镜自照,叹道:“好头颅,不知要给谁砍掉。”诗人借用说自己长有一颗好头颅,却愿以身许国,万死莫辞!
第四首 (“凯旋”)。如果说前三首层次分明,人我兼有地写了战斗经过,那么这一首便是侧重刻画这位抒情主人公的心理。“背乡离井赴瀛山,扫穴犁庭指顾间。”“瀛山”,指台湾; “穴”,巢穴; “庭”,府宅。“穴、庭”借指殖民侵略者。诗人借这位热血“男儿”的口吻说: 当初远离乡井,赴台举事,就是盼望早日平庭为田、荡穴为墟,彻底推翻日本殖民统治。接下来,“世界腥膻应涤尽”,道出了扫尽凶顽的志向。最后,唱出了 “男儿不误大刀环” 的心声。“大刀环”,刀头有环,因 “环” “还” 同音,故为还乡隐语,寓托了杀敌凯旋的意思。
这组绝命诗,在结构上,既叙事又言情,既可总体一揽,亦可独立分章,而层次却异常清楚。在手法上,无一首不用典事,且用事有 “暗用” (第四首“大刀环”用 《玉台新咏·古绝句四首》: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直用”(第二首之“赋同仇”)、“反用” (第三首“大好头颅”)。用典不拘一格,可以避免平庸,以变化取胜。在语言上,虽用典实,却造语平实,通俗可诵,并不失声色兼备、雄奇洒脱的格调。
文章作者:韩子渝
上一篇:爱国诗词《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爱国诗词《姜夔·翠楼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