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霍然
和祝瘦梅同年葆慈保阳寄怀韵
纷纷捷报奏平安, 跋浪犹留蜃气寒。
泽国烽烟谁破敌? 天涯歌舞漫寻欢。
渡江壁垒三军肃, 横海艨艟一将难。
独向南云搔首望, 几时定策胜楼兰?
黄燮清
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臭名昭著的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林则徐、邓廷桢等坚持严禁鸦片、抵御外来侵略的地方官员率领海防军民严阵以待,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这首充溢着爱国热情的七言律诗,就作于这年秋季。
首联概述战局,交织着初战告捷的喜悦与强敌未除的忧思。英国侵略军到达中国海面后,看到广东军民早已严加戒备,乃北犯福建。七月,英舰炮击厦门,被闽浙总督邓廷桢督师击退。上句之“捷报”,即言“福建厦门连次告捷”(句下原注);英军北犯福建厦门不成,接着又北犯浙江,攻陷定海,当作“威胁表示的地点”。下句“跋浪”之“跋”,有践踏之意。蜃气,即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的情景,古人误以为蜃吐气而成。常用以比喻虚幻不足恃的事情。蜃就是大蛤蜊。诗人以蜃气喻“英夷犹据定海”(句下原注),忧心忡忡之中不无蔑视侵略者之意。一个“寒”字,寓强烈爱憎于内。颔联义愤填膺,揭露大敌当前时庸将误国的可恨。泽国即水乡,此指浙江沿海;烽烟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指战争。诗人大声疾呼:英国侵略军已经将战火烧到浙江,谁能够破敌于水乡泽国?应答令作者深感失望。天涯指极边远的地方。漫,随意。当时沿海各省督抚,除林则徐、邓廷桢等少数人外,在军事上没有做任何准备。侵略者点燃的战火已经迫在眉睫,沿海防守的将领中多数却在流连歌舞,寻欢作乐。清廷有将若此,鸦片战争怎会不一败涂地?“烽烟”与“歌舞”、“破敌”与“寻欢”的高反差式的鲜明对照之中,搏动着作者一颗无比沉重的忧国之心。颈联剖析时事,展开痛苦深沉的思索。壁垒即军营的围墙,作为进攻或退守的工事,此处代指守卫海防的士兵。句下原注:“我兵守镇海甚严。”横海是汉将军名号,谓能横行海上。《史记·骠骑霍去病传》附《韩说》:“元鼎六年,以待诏为横海将军,击东越有功,为按道侯。”艨艟就是战船。沿海守备炮台的士兵军容整肃,但能象汉横海将军那样率战船击败外敌的“一将”却难求。“三军”与“一将”的反差,是清廷终于在鸦片战争中败北的重要原因,亦是令爱国志士痛心疾首的悲剧之源。作者赞美讴歌汉代的横海将军,乃是在呼唤清代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为林则徐、邓廷桢等不畏强敌的坚船利炮,坚决抵御英国侵略军的督抚张目。尾联以问代结,透露出诗人爱国爱家的满腔热忱。西晋文学家陆云的《九愍》有:“眷南云而兴悲,蒙东雨而涕零。”南云、东雨,本是即兴之作。后人据文章内容,引申为思亲和怀念家乡之词。如南朝陈诗人江总就抒发过“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的感慨。搔首是有所思貌。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秋晚登城北门》)的名句。作者本是浙江海盐人,如今居留京邸,格外关注家乡战事。他独自一人遥望家乡,沉思着一个事关民族存亡的关键问题:朝廷什么时候才能定下破敌之策,战胜外国侵略者?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遣使通西域,楼兰阻挡道路,遮杀汉使臣。后来大将军霍光遣傅介子,计斩楼兰王。这里借指入侵我国的英国侵略者。
作者作此诗时,第一次鸦片战争还在胜负未定之天。但清廷的腐败无能,病入膏肓,明眼人已早有觉察。诗人在为厦门守军的胜利而欣慰的同时,又为定海的陷落而揪心,展望战局,喜忧参半。诗歌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而又深沉宛转,发人思索,每每扣动爱国者的心弦。这也是本诗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上一篇:张敏《京口即事》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王庆生《人月圆》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