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高宽
胡骑长驱扰汉疆, 庙堂高枕失堤防。
关河自昔称天府, 淮海于今作战场。
退避固知非得计, 威灵何以镇殊方?
中原夷狄相衰盛, 圣哲从来只自强。
李纲
此诗乃作者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之作。诗前的四十八字的题目既痛发感慨,又道出了诗篇的写作本事、背景与目的。诗篇实质上是针砭宋高宗的。号称“中兴英主”的赵构虽然“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宋史·高宗本纪》),然而心挟保住皇位的私念,面对父兄被掳、江山残破的现实,不敢亦不愿奋起抗金,而在暂驻南京(今河南商丘南)之后,为避金人干戈,一退再退,一逃再逃,直至杭州。他的卫队将领苗傅、刘正彦等人不满,起而暴动,于建炎三年三月六日胁迫赵构写出内禅诏书,让位给三岁的儿子魏国公,并请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政变之后,吕颐浩、张浚等人发出檄文,声讨苗傅、刘正彦等人,迎接高宗赵构复辟。以上即诗题前半部分的具体内容。题目后半部分写的是李纲听到宫廷政变和吕、张讨苗的消息后所发的愤慨。他感叹赵宋王室面临的艰危的局势,怜悯百姓们难求生存,陷于涂炭的痛苦。“悼前策之不从,恨奸回之误国”二句更有具体所指。原来高宗登基之时,朝中乏栋梁之材,便亟请李纲就任相位,并誉李纲“学穷天人,忠贯金石”,又说“欲使敌国畏服,四方安宁,非相卿(让李纲做宰相)不可。”李纲为其所感,当即上书十事(后又多次上书)言抗金策略。遗憾的是,由于“奸回”黄潜善等人迎合高宗心意,从中作梗,致使李纲非但建议不被采纳,连宰相也只当了七十余天,便被远贬岭南边地。以耿耿忠心,得此狼狈下场,国势又飘摇如此,李纳怎能不“感愤”!“聊以述怀”,于是作者挥毫作诗来抒发胸襟了。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首二句入笔即交待时局之危艰和北宋败亡之因。“胡骑”,指金人,“汉疆”,以汉朝代指宋朝,“庙堂”借指徽,钦二帝,“堤防”,喻指国防。两句的意思是,敌人长驱无阻地侵犯边疆,宋朝皇帝大臣们却木然无知,高枕酣睡,从而使防线被突破,江山半失。“长驱”二字显示了敌兵的嚣张气焰,“高枕”二字则画出了宋家皇帝昏庸无知。
三、四句“关河自昔称天府,淮海于今作战场”,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江山半失后,宋朝所蒙受的巨大损失和破坏。关河,指函谷关内外与黄河上下,意即北宋原来的腹地。“天府”,天国,意即地利良好、物产丰饶的地方。两句痛心指出,由于朝廷的政策错误,金人横行中原,不但将天府“关河”破坏殆尽,而且淮海地区也变成了战场。
首四句批评高宗前计之失,后四句指斥赵构后策之误。“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这五六两句是李纲“伏读”“内禅诏书”及“传将士榜檄”后的“述怀”。“退避”指宋高宗的逃跑。“威灵”,威信,威望。“殊方”,风俗习惯不同的地方,指远方。对于高宗的逃跑政策,李纲是根本不同意的。他批评说,妥协退避,谁都知道不是良策,然而皇上还是逃跑不止,如此下去,还有什么“威灵”去镇服四方呢!
“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强”尾联二句作者抑止愤怒,兜转笔势,论说王朝民族兴衰事,规戒劝勉宋高宗效仿圣哲,自强抗金。夷狄,古代指北方和东方的少数民族。“圣哲”,指古时的有为帝王。两句意为,自古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就总是你盛我衰,相交相继,现在的江山半破并不意味着永远如此,只要效仿古之“圣哲”,大乱当前,只思自强图存,而决不退避逃跑或投降,就一定能战胜敌国,巍然屹立。
李纲的这首诗,从抨击宋高宗的“退避”起笔,以劝勉高宗的“自强”收结,表达了他在抗金复国问题上的主张的全面性,显示了李纲的政治远见和爱国忠心。
上一篇:王运熙 邬国平《代旧将》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王步高《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感事兴怀至于陨涕追次元韵偶成》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