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步高
谁将健笔写崖阴? 想见当年抱膝吟。
缓带轻裘成昨梦, 遗风余烈到如今。
西山爽气看犹在, 北阙精诚直自深。
故垒近闻新破竹, 起公无路只伤心。
朱熹
朱熹曾被当成南宋政坛上的主和派(投降派)而大加挞伐;批判其哲学思想时,也很少顾及全人。其实,朱熹是南宋诗坛上屈指可数的爱国诗人之一。其爱国诗作不仅数量多,而且独具特色。
从这首诗的诗题及题下自注可知,此诗是为怀念曾任宝文阁直学士的抗金名将刘子羽而作(题中另一刘公为其弟刘子翚)。刘子羽,为朱熹之父的生前好友,受其父之托,与其弟子翚一起承担起抚养教育朱熹的责任。他们是朱熹的恩人和老师。
诗题下自注又云:“近闻西兵进取关陕,其帅即公旧部曲也。”再联系诗中有“起公无路只伤心”,可以大致确定此诗当作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这时,刘子羽早已去世,同时,在这年春及前一年冬,吴璘等在大散关一线大败金兵,璘当时为开府仪同三司领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吴璘及其兄吴玠(此时已亡故),均系刘子羽的旧部下。《宋史·刘子羽传》载:“吴玠始为裨将,未知名。子羽独奇之,言于浚,浚与语大悦,使尽护诸将。”这次金主完颜亮大举入寇,东起扬州,西起大散关,遭到南宋军民的沉重打击。虞允文在采石大败金兵,吴璘在关陕重创敌军。从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起,吴璘所部先后收复洮州,在德顺军之治平砦大败金兵,又收复陕州,再收复水洛城及治平砦。绍兴三十二年(1162)初再于虢州东大败金兵,接着又败敌军于瓦亭砦、新店,再收复顺德军,遣将取环州……。一直被动挨打的南宋王朝,获得了少有的伟大胜利。有着满腔爱国激情的诗人朱熹,这时仍隐居武夷山从胡宪求学。他重游武夷山之瑞岩,拜读当年刘子羽的题诗,激动得流下热泪而写下此诗。
诗以设问开头,紧扣诗题。瑞岩上至今留着刘子羽笔力矫健的题诗,令人不禁回忆当年他的大将风度。这两句诗中用了两个典故,其一为语典。“健笔”,语出徐陵《让王尚书表》:“虽复陈琳健笔,未尽愚怀。”杜甫《戏为六绝句》亦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其二为事典。《三国志·诸葛亮传》云:“亮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诸葛亮是未出山时作抱膝之吟,刘子羽却是建立大功以后,受秦桧排挤提举太平观而家居。当时一起被打击的还有岳飞父子。抗金的大好局面一时断送殆尽,令人扼腕痛心。“想见”二字,既提示下文,又见出诗人对死者的深深怀念。一十六年过去,死者的笑貌音容犹随时可以想见,可见其真挚感情。朱熹是绍兴十五年(1145)父死后,遵父遗命投奔刘子羽的,第二年刘即去世,相处仅仅一年。但刘氏一家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安生立命之所,而且尽到教育的责任。
“缓带”句仍由“想见”二字领起,仍写刘子羽生前的风姿。这句用《晋书·羊祜传》之典:“祜镇荆州,在军营尝轻裘缓带,身不被甲。”以羊祜比刘子羽,既切合身份,又见出其儒将风度。但“成昨梦”一跌,把从“想见”二字领起的思路切断,而紧扣题旨,歌颂刘子羽的历史功绩。刘远见卓识,知人善任,泽被后世,故其功业风范,至今犹存。“遗风”句又两用典故。“遗风”语出屈原《涉江》:“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屈原的后一句,实是本诗的主旨所在,吊古是为了伤今。“余烈”。语出《史记·东越传赞》:“由此知越世家为公侯矣,盖禹之余烈也。”《宋书·谢灵运传论》亦有“遗风余烈事江左”之句。刘子羽德高功著,故使人怀念不已。
“西山”一联,与上联立意相似,继续写刘子羽的风度精神。“西山爽气”用王徽之典。《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徽之)作桓车骑(冲)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日久,比当相料理?’徽之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看犹在”与前联中“成昨梦”相反相成。刘子羽不趋奉当政的投降派,其铮铮傲骨,至今仍如在目前,这里见出诗人对其人品的敬仰。诗人推崇刘子羽,还因为他尽忠报国。“北阙”本指宫殿北面之门楼,本为大臣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的地方。后世通称帝王宫禁为“北阙”,也作朝廷的别称。“精诚”“自深”四字与岳飞的“精忠报国”异曲而同工。刘子羽父死于靖康之难,自己戎马一生,转战南北,功勋卓著,俱含在这四字之中。
“故垒”一联,回归到目前,西兵进取关陕,其帅乃公旧部。“故垒”,旧营垒。关陕一带是绍兴初年刘子羽浴血奋战,屡建战功而终于保住全蜀的地方。《宋史·刘子羽传》载:“浚虽衄师,卒全蜀,子羽之力居多。”“破竹”,比喻战争取得节节胜利。语出《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显然,这是关合前文之“遗风余烈”。刘公虽“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但其旧部终于大获全胜,扬眉吐气,这是令人高兴的,无奈难起黄泉下之刘公而告之,这是又令人伤心的。
朱熹论诗讲究“义理”,其《答扬宗卿》云:“熹闻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首诗,由重见刘子羽旧题而感事兴怀,将满腔爱国热情蕴含其中。第二年,孝宗即位,他又上封事云:“修攘之计不时定者,讲和之说误之也。夫金人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明矣。愿断以义理之公,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数年之后,国富兵强,视吾力之强弱,观彼衅之浅深,徐起而图之。”他还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抗金志士有着密切的交往。显然,以天下为己任,爱国主战,是朱熹的一贯思想,也是本诗的主题。这是应当首先肯定的。
此诗也有以才学为诗的习惯,全诗句句用典,典故涉及的古人便有屈原、诸葛亮、羊祜、杜预、王徽之等多人,大都是功勋卓著的英雄豪杰和大军事家,以这幅英雄群像来比刘公,贴切生动,把他儒雅、忠贞、不阿附权势的刚直形象,含蓄地表现了出来。这是本诗的又一特点。
上一篇:张高宽《伏读三月六日内禅诏书及传将士榜檄,慨王室之艰危,悯生灵之涂炭,悼前策之不从,恨奸回之误国,感愤有作,聊以述怀》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潘君昭《会同馆》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