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霍然
宁、镇、定陷,县丞李向阳、典史全福皆能殉难;上海城破,亦惟典史杨庆恩投黄浦死。
唱彻临江节士歌, 歌声流愤满关河。
如何为国捐躯者, 只是聋丞醉尉多?
贝青乔
这是作者贝青乔道光二十二年(1842)写的《军中杂诔》组诗中的一首。诔,累述死者功德以示哀悼,即今之悼辞。但这首诗并未囿于哀悼死者本身,而通过沉痛悼念三位壮烈殉国的节义之士,对那些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丑类进行了犀利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
一、二两句笔翰如流,抒写出爱国者悲愤填膺之情态。临江节士歌,《汉书·艺文志》载当时有《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南朝陆厥合二而一,作《临江王节士歌》,李白也曾以为诗题,中云:“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此题大都表现节义之士慷慨激昂的感情。此处之“临江节士”,亦指本诗哀悼的李向阳、全福、杨庆恩等节义之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英国侵略军攻陷宁波、镇海、定海时,镇海县丞李向阳自缢殉国,定海典史全福大骂侵略军,不屈被害。而浙江提督余步云却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次年(1842)六月,英军进犯吴淞炮台,两江总督牛鉴闻风逃遁,吴淞、上海相继失守。典史杨庆恩忧愤交加,投黄浦江而死。这些以身殉国的节义之士皆有一腔悲愤无处倾诉,他们那坚贞不屈的灵魂多想痛痛快快地高歌一曲“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式的《临江节士歌》呵!而心灵深深为烈士的壮举所震撼的诗人,亦唯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首诗歌中去,方能表达对烈士的痛惜哀挽之情。首句一个“彻”字,见出生者与死者、烈士与诗人心灵上的默契与相通。歌声是心灵的波涛。诗人对捐躯者的哀悼,对侵略者的痛恨,对贪生怕死者的鄙夷,统统化作悲愤的怒潮喷涌而出。它不象那潺潺的溪水,委曲宛转,而如同排空的巨浪,一泻千里,涤荡着赤县神州的锦绣山河,也撞击着失陷地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次句“流”、“满”二字与首句“彻”字相呼应,揭示了诗人所抒发的不是一己的哀思,而是蕴蓄在雄关、大河和炎黄子孙心中已久,一旦爆发出来就谁也阻挡不住的愤怒的洪流。
三、四两句犀利如剑,以一个千古伤心的反问发人回味与深思。聋丞,出《汉书·黄霸传》,汉黄霸为颍川太守,有许县丞老而且聋,督邮欲逐之。黄霸说:“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醉尉,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汉将军李广失官为庶人,隐居兰田南山中,曾因夜行遭霸陵醉尉呵止。此处借其词,指李向阳等下级小吏。诗人在沉痛悼念殉国烈士之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为什么热爱祖国、为国捐躯的人,只是李向阳、全福、杨庆恩这样一些官职卑微的丞尉小吏居多?这一质询一针见血,切中清廷腐败的实际。当时浙江传出一副对联:“红鬼、白鬼、黑鬼,俱由内鬼;将军、制军、抚军,总是逃军。”诗人说“聋丞”、“醉尉”,是用事,也是反语,用以对照、讽刺大官僚如牛鉴、余步云之流的狡狯贪生。它不是作者一人之愤,而是深受鸦片战争之害的亿万军民对始则昏庸颟顸、继而畏敌如虎的达官显贵的共愤。全诗以反问收尾,留下了一个硕大的问号,留给读者去深思。
上一篇:艾治平《军中夜感》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聂世美《军城早秋》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