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邓绍基史铁良
将军救朔边, 都护上祁连。
六郡飞传檄, 三河聚控弦。
连营当太白, 吹角动胡天。
何日匈奴灭, 中原能晏然。
严羽
严羽生当南宋末年,国家形势每况愈下,他希望这种形势能够逆转,因而诗中时有爱国忧时之情的流露,《出塞行》便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
诗以局势紧张,将军出征开篇。“将军”与“都护”意思相同,古诗中同样的句法如“都护疲诏吏,将军擅发兵”(梁王训《度关山》)。祁连山为汉代边境战争的重要战场,汉与匈奴的必争之地,后来祁连山成了边塞战场的泛称,如“云阵上祁连”(徐陵《关山月》)、“都尉出祁连”(陈暄《雨雪》)。南宋边境当然不可能在祁连山,严羽用的是乐府旧题,承袭了传统用法。第一、二句言将军为挽救边境危局而杀向战场,表现了将军为国家而奋不顾身的精神。颔联的“六郡”、“三河”是古时出名将、勇士的地方,因而常在古人诗歌中出现,陈子昂有“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送魏大从军》),李峤有“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送薛大夫护边》)。句中“传檄”是指征兵的命令,用“飞”字修饰言军情紧急,“三河聚控弦”是“飞传檄”的结果。“控弦”本为开弓,引申指士兵。此次征集的对象不平凡,由六郡子弟、三河年少组成的军队将是一支勇猛无敌的队伍,必将旗开得胜,“六郡”和“三河”均属泛指,意为精兵良将。接着写他们的声势。“连营”句谓军营连绵不绝,正对太白星,太白星喻兵戎杀伐景象。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加强声势,抓住军队中的特有音响——号角声,刻划军威,这号角竟能使“胡天”为之震动,那么敌兵闻之胆寒也就不待明言了。尾联是作者的感叹和希望。作者笔锋由边塞一下折到中原,这才是诗人关注之所在,自靖康之变到此时,中原沦陷已久,但恢复之志在怀有爱国之心的士人中一直未曾衰竭,诗人盼望消灭“匈奴”(喻当时北方政权),安定中原,也表达了爱国志士共同的心声。由于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人们的希望每每落空,北方的人民曾问“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诗人则问“何日匈奴灭”,这在当时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希望与现实矛盾尖锐的表现。结尾又以提问方式表达消灭敌人的愿望。尾联中用两次发问的句法,虽有容量,却无豪气,与唐代的边塞诗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从时间上看是颠倒的,本应先有征兵,尔后出师,诗人用倒叙法先写出征救边,使诗一开始便有了浓厚的战斗气氛。本诗与南朝的边塞诗多有相似处,由于南北对峙的形势,南朝和南宋都不可能以大漠为边塞,但拟作乐府却可以写出大漠烽烟,这是其一;其二,用乐府古题在于“发挥己意”(《贞一斋诗说》),借以明志;其三,在遣词造句上亦可以看出严作之模仿南朝诗,如首联与张正见《从军行》“将军定朔边,刁斗出祁连”基本相同;其四,都缺乏恢宏气象和豪雄气势,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相同的时代背景造成的。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曾称赞严羽《从军诗》(“翩翩双白马”)“不减盛唐”,但那毕竟是个别篇章,而且那首诗模拟痕迹也很明显。严羽的以乐府古题所作的诗虽表达了他的报国之志,但缺乏气势,确是时代使然,非徒一人而已。
上一篇:吴功正《出塞曲》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冀勤《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