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企明
吴淞江畔冰澌澌, 悲来独吊长兴祠。
斜阳落木怪鸱叫, 坏墙薜荔寒风吹。
江山易姓若无色, 每有完人天挺之。
长兴起兵在江介, 奋呼直抗熊貔师。
素巾抹额手操楫, 烟波万顷行如飞。
三千儿郎善水战, 杳杳江国多旌旗。
南风不竞鼓声死, 独留大节奠四维。
荒江俎豆复寂寞, 断桥流水神丛低。
牧童吟啸踞殿角, 草深三尺藏狐狸。
呜呼光复大义久榛莽, 思之涕下如缏縻。
金天羽
光绪二十六年(1900),诗人凭吊吴江吴易祠堂,写下本诗。当时他正在从事反清革命的宣传活动,所以借吊古以表现自己的反清思想。长兴伯,明末抗清将领吴易(?——1646),字日生,江苏吴江人。福王时,任职方主事,为史可法监军。弘光元年(1645),于苏南、浙北一带起兵抗清,屯军于太湖中。鲁王授兵部右侍郎,封长兴伯。后来战败被俘,死于杭州。后人为纪念他,建长兴伯祠于吴江。吴易祠堂历二百余载,已经荒凉、颓毁,故曰荒祠。
这首七言古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四句,描写长兴伯荒祠的景况,成为全诗的引言。“吴淞江畔冰澌澌”,点时点地。吴淞江为太湖最大的支流,自吴江、吴县交界处,流经昆山、松江、嘉定、上海等县,与黄浦江合流入海。长兴伯祠在吴江境,近吴淞江,故云“江畔”。澌澌,冰水流动时发出的声响,说明金氏“悲来独吊长兴祠”的时间在庚子岁冬杪。三、四两句是具体描写。“斜阳落木怪鸱叫”,写长兴伯祠的环境,“坏墙薜荔寒风吹”,写祠堂颓毁景况,烘托出荒凉凄切的氛围。薜荔,是一种蔓生植物,常攀附于墙上。
自“江山易姓若无色”句至“杳杳江国多旌旗”句止,为诗的第二层次,歌颂了吴易抗清的业绩。“江山易姓若无色”,指明亡清兴,天地为之惨然无色。在这种历史关头,总有品德情操高尚的人出现,他们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天挺”,语见《后汉书·黄琼传》:“光武以圣武天挺,继统兴业。”完人,德行高尚的人,即指吴易,他在太湖边起兵奋起抗击清兵。“长兴”,即长兴伯吴易,“江介”,江岸,本诗指太湖岸边。熊貔(pí)师,比喻骠悍善战的军队。“素巾抹额”四句,形容吴易指挥的三千军队,善于水战,在太湖的烟波里,驾舟行走如飞,森森水国,到处树起抗清的旗帜。“素巾抹额”,用白头巾裹头。杳杳,深广貌。“杳杳”句,用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杳杳南国多旌旗”成句,仅易一字,运用得十分恰当。
“南风不竞鼓声死”以下至尾句,为诗的第三层次,写出诗人凭吊荒祠后的无限感慨。“南风不竞”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南风”,南方的乐曲;竞,强劲;南风不竞,象喻南方抗清义师的失利。“鼓声死”,也标志义师失败。这句诗,巧妙地隐括了《左传》的语意,《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抗清义军虽然失败,吴易虽然殉难,但是他留下的铮铮民族气节,独留人间,可以成为人们伦理道德的楷模,奠定民族、国家的基础。四维,古代人以礼、义、廉、耻为四维,认为它们是国家的根本,《管子·牧民》:“四维张,则国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们为了纪念吴易,为他建立了祠堂,但是经过了历史沧桑的变迁,如今祠堂已经荒废,“荒江俎豆复寂寞,断桥流水神丛低”,荒凉江郊的祠堂里,祭祀用的礼器已经无复有人启用,蒙上厚厚的尘土,一派沉寂气象,神祠边的树丛,无复有人管理修剪,稀疏低矮。吴易祠堂荒废以后,这里成了牧童的栖息处,狐狸的藏身处:“牧童吟啸踞殿角,草深三尺藏狐狸”,诗人写到这里,不胜感喟之至,于是,逼出最后二句:“呜呼光复大业久榛莽,思之涕下如缏縻。”光复大业,指恢复原有领土和统治的伟大事业,即抗清大业。榛莽,杂乱丛生的树木。抗清事业长久以来象榛莽一样荒芜,使以反清为己任的诗人感愤异常,痛心异常,所以,他便以潸然涕下收结全诗。缏縻,井绳,尾句用王粲《咏史》:“涕下如缏縻。”因为诗人的主观感情非常强烈,全诗思潮翻滚,至尾句戛然顿住,势如脱口而出,并不使人感到有运用他人成句的痕迹。
吴易进行的抗争,是封建时代改朝易代的战斗,而诗人所从事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他们斗争的性质、目标不同,但在反对满清统治,宏扬四维精神方面,却是一致的。诗人抓住这个基本点,在凭吊长兴伯祠、颂扬吴易大节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摅写自身的胸怀抱负之间,取得内在有机联系,拓展了题旨的力度和深度。全诗格调高古、慷慨悲壮、气势雄浑,前后描写长兴伯祠荒凉景况,遥相呼应,强化了苍凉、萧条的诗境,有力地反衬出吴易抗清事迹和民族气节之可歌可泣、可颂可赞,增强了诗作的艺术力量。
上一篇:吴锦《吊鉴湖秋女士》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霍然《吟剑诗》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