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晓梅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
咸阳,秦朝古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窑店,与汉朝、唐朝的长安隔河相望。唐代诗人在此登临吊古之作不少,许浑这首诗就是通过对深秋季节、黄昏时分登咸阳城东楼(一作西楼)所见景色的描绘,吊前朝遗迹,叹历史兴废,抒爱国情怀。
“高城”乃咸阳城东楼,起笔点题。“一上”高楼即涌出“万里”愁怀,“万里”的相距之遥,渲染了浓重的感情色调。浓愁由何而来——“蒹葭杨柳似汀洲”,“蒹葭苍苍”、“杨柳依依”,皆见于《诗经》,这些物象常涌现于诗人笔下,更何况登楼所见的秦中风物居然类似江南。(此处的汀洲已不是水中平地,而是特指诗人的家乡润州丹阳)故睹物伤情,乡思滚滚,引发出万里愁怀。
颔联宕开一笔,由乡愁转而写景。诗人凭栏举目眺望,只见:南边磻溪一片云生;西边慈福寺阁夕阳渐沉;秋天的晚风一阵紧似一阵,注满城楼,山城骤雨恐怕将要来临。云起、日沉、风满、雨来,这是自然界有序的景色变幻,其间又暗示着社会的巨大变迁。许浑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晚唐时代,那洒满斜晖的暮景中,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那满楼的秋风和将至的山雨又分明象喻着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的来临。颔联写景气势豪壮,腹联之景则意态苍凉;夕阳下的秦时禁苑,鸟下平芜,绿草遍野;秋风中的汉时深宫,蝉鸣高树,黄叶满林,诗人凝望西风残照下的咸阳古道,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对国家民族存亡的无限感慨油然兴起……元代方回评曰“中四句……皆装景而已”(《瀛奎律髓》卷三)然诗人将自然之变与社会之变相契合,把上联的万里思乡之愁扩展为万古忧国之愁,此二联自然之景之中包容着巨大的社会内涵,寓意深广、境界阔大。清人陆贻典说“丁卯诗着意多在中四句”,自是允当。
尾联隐括全诗。“行人”泛指古今来此凭吊的征人游子,又特指诗人自己。“当年事”,即秦汉以来的兴废变化。(此句一作“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莫问”,怀才不遇毋需问,国事维艰不忍问,“莫问”乃伤感之辞。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参与意识总是左右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使他们无法超然于世、独善其身,无法“莫问当年事”,诗人远道东来,倚栏凭吊,感慨万千,便有如上的千载之思。煞尾,以“千首湿”著称的诗人,又以渭河水来负载此番情感。渭水之流,逝者如斯,流尽了昔日秦皇、汉武们的赫赫功绩;流尽了今日大唐王朝腐朽没落的国运。渭水之流,自西而东,由古及今,超越时空,它裹挟着诗人的万里思乡之愁和忧国之愁,长流不舍,带给后人悠悠的深思浩叹。
登高、观景、感怀构成了这首诗的内容。古来登楼多赋好诗,这大概是“凭高独揽沧溟远”(陈去病《自厦门泛海登鼓浪屿有感》)的缘故,诗人把笔触定格在咸阳城东楼的空间上,极目眺望,在浩浩无垠的大自然中捕捉一系列的景色:近处的蒹葭、杨柳,远处的白云、落日,楼上的山风,楼下的飞鸟,鸣蝉、绿芜、黄叶,环绕咸阳城的渭水,组接成一幅流动的、立体的画面,它牵惹出——契阔离别之情、忧国伤时之情、壮志未酬之情……茫茫百感,萃于笔端,终于成就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章。
上一篇:曹道衡《咏霍将军北伐》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许志刚《哀旅顺》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