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晶
惨澹龙蛇日斗争, 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 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 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 莫拟分军下井陉。
万里荆襄入战尘, 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 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 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 沧海横流要此身。
元好问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社会动乱的见证者,他以慷慨悲壮的诗笔记录这段风尘澒洞、干戈遍地的史实。遗山诗中最有成就的便是“纪乱诗”。《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这组诗便是“纪乱诗”中的杰作。原作共五首,这里选录其二、其四两首。
金代后期,金王朝在蒙古军的步步进逼中,已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哀宗天兴元年壬辰(1232)正月,蒙古军围攻金源首都汴京。历数月后,城内粮尽援绝。金哀宗亲自东征,至黄河北岸,与蒙古军交战而失利,退守归德(今河南商丘),这便是诗人所说的“车驾东狩”。当时元好问在朝中任左司都事,身陷重围之中。久被围困的汴京人心更为不安,而饥荒更甚,“贫民往往食人殍”,“至于箱箧鞍韂诸皮物,凡可食者,皆煮而食之。”“触目皆瓦砾废区,无复向来繁侈矣。”(见《归潜志·绿大梁事》)诗人描绘了围城中的满目疮痍,反映了残酷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
前一首首联:“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指金与蒙古交战频仍,简直要使百姓死亡殆尽了。一开始便高度概括地写出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在金和蒙古的战争中,金是被动者,蒙古是主动者,金是弱者,蒙古是强者,诗人又是金源大臣,当然是站在金源这一边谴责蒙古的;他对于金源的濒临绝境,表达了极深的悲怆之情。《阴符经》:“天发杀机,龙蛇起陆”,此处以龙、蛇喻指金和蒙古。颔联,“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高度概括而又十分确切地写出了当时的战争形势与惨绝人寰的灾难。金为保卫汴京,企图决黄河水阻挡蒙古兵,未成而遭失败,“高原”句即指此。“战地”句形容战场上死人之多,风吹过后,草木都是一片血腥气味,这两句饱和血泪,力透纸肯,是这首诗的名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颈联:“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悲愤心情。精卫,神话中的鸟名,又名冤禽,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溺死海中,化为此鸟,她决心复仇,于是便衔木石以填东海。(见《山海经·北山经》)诗人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为国复仇的意愿。包胥,指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吴伐楚,破了郢都,楚国危在旦夕。申包胥求救于秦,秦不答应出兵援救,申包胥哭于秦庭,七日七夜不绝声,秦哀公为之感动,终于发兵救楚。(见《史记·伍子胥传》)这句指汴京无外援,金朝大臣义束手无策,只好坐以待毙。这两句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却不显得重复堆砌,显示出遗山诗艺的深厚功力。尾联:“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感慨、指责金源将帅无人分兵来救汴京。“并州豪杰”,用五代时刘知远的典故。五代时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驻节并州(今山西太原市),“闻晋主北迁,声言欲出兵井陉,迎归晋阳。”(见《资治通鉴》)井陉,在今河北省井陉县西,山势险峻,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借“并州豪杰”刘知远以喻金朝将帅,无人肯分兵救援。
后一首(原第四首)首联:“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先泛写战火所及之广,南至荆襄一带,都是干戈遍地,烽火连天了。可见金朝统治的版图,已无一块安静之地。“汴州”句说一出都门便是荆榛丛生,由于战争的破坏,京畿一带已经人烟稀少,到处是荒芜景象了。颔联:“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悲叹元蒙必然取金源而代之,自己也无力回天了。《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奏曰,‘刘备枭雄,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恐蛟龙得雨,终非池中物’”,此处用以喻元蒙政权,“虮虱”句化用唐诗人卢仝《月蚀》诗中“地上虮虱臣仝告诉天帝皇”的诗句,而表达了自己的悲哀。颈联:“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设想亡国后的悲凄荒冷。“乔木”句,见《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野烟”句也是有出处的。唐昭宗有《菩萨蛮》词,词中有“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之句,为遗山诗所本。尾联:“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在悲慨中寓刚毅,表达了在国破家亡之后,在“沧海横流”之中,仍要生存下去为故国效力,使诗充溢着一种悲壮而劲健的骨力。
这两首诗是遗山七律中的精品。遗山七律在诗史上声誉很高,沉郁跌宕,意境雄阔,而组织严密,用典多而贴切,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清人赵翼曾评价遗山七言律说:“(遗山)七言律更见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此等感时触事,声泪俱下,千载后犹使读者低徊不能置。”(《瓯北诗话》卷八。)赵翼所举的七律,就是这类篇什。
元好问的“纪乱诗”,虽是反映了金末元初的社会动乱、人民涂炭的历史状况,并有“诗史”之誉,但诗人并不具体描写历史事件,而是以诗人之情融化史实,以抒情诗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是高度概括化、情感化的。这两诗很鲜明地体现了这种艺术个性。
上一篇:张国风《壬戌清明作》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王达津《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