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齐平
丧乱那堪说, 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 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 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 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 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 作意为谁秋?
陈与义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人进犯汴京时,谪监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酒税的陈与义避难寓邓州(今河南邓县),次年即高宗建炎元年(1127)重阳前后,在邓州写下这首《感事》诗。诗的开头两句“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即指明所“感”之“事”,笼盖全篇。金人入侵,致国家丧亡、社会动乱,使人痛心之极,不忍诉说;而金人的入侵既没有停止,还要加上各地“勤王之兵往往溃而为盗”,战祸绵延不断。经历如此“丧乱”,面对如此“干戈”,诗人百“感”交集,以下即紧扣题面的“感”字叙写开去。“公卿危左衽”四句,先从国家方面抒“感”。“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装。孔子肯定齐国管仲“尊周攘夷”的功绩,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后即以“左衽”表示受到外族的统治。“公卿危左衽”,是说宋朝臣僚差一点沦入敌手,为国土将被外族占领而担忧。但他们始终忠于宋朝,好比长江、汉水不改方向东流入海一样。诗人化用《尚书·禹贡》的“江汉朝宗于海”句意,以“江汉故东流”来表现宋朝臣僚忠君爱国之心,也暗示宋朝政权仍然存在,有如杜甫所说“北极朝廷终不改”。邓州西南即汉水,东南注入长江,故诗人就近以江汉为喻。“风断黄龙府”句上承“公卿危左衽”,写金人入侵,俘掳徽宗、钦宗北去。徽宗、钦宗先被囚于燕山,后徙金中京(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西)。黄龙府,辽置,治今吉林农安县,这里代指金中京。“风断”谓二帝愈迁愈远,杳无信息,又切合塞北多风寒的自然环境。“云移白鹭洲”句上承“江汉故东流”,写汴京沦陷后,高宗立国江南。白鹭洲,在江宁(今南京市),这里即代指江宁。高宗于靖康二年(1127)五月即位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东京留守宗泽,屡请高宗回汴京,高宗畏敌不从。宰相李纲提出先驻跸襄、邓,俟两河局势稍定即回汴京,高宗仍不从。一些投降派官僚则力主高宗出奔东南,意在逃避金人。高宗遂于建炎元年十月南下,十一月入扬州。直到建炎三年(1129)五月,高宗才到江宁,并升江宁为建康府。诗人写作《感事》诗时,仅有移驻江宁之议,而实未至江宁。“云移”谓高宗无抗金决心,时议游移更变,又切合江南多云雾的气候特征。接着,“云何舒国步”四句再从自己方面抒“感”。“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二句意在自惭。杜甫说“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也说自己拿不出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消除君王忧患。“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二句意在自慰。诗人反用杜甫诗句“百年不敢料”,指出“丧乱”之造成,盖有由来,暗示北宋末年政治之黑暗腐败导致亡国。由于亡国“丧乱”,自己才奔走流离,好象是命中注定。杜甫说“宇宙此生浮”,诗人也说过“万里此生浮”。这里用“本自”二字加以强调,语极沉痛。诗的最后二句用景语将所叙之“事”、所抒之“感”一并收结:“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这二句也是从杜甫诗的“是日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化出。诗作于重阳前后,故写到菊花。诗人在同时所作的《重阳》一诗中已说过:“篱底菊花唯解笑,镜中头发不禁秋。”诗人觉得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了《有感再赋》一诗,诗中说:“龙沙此日西风冷,谁折黄花寿两宫?”黄花,就是菊花,借菊花以抒发故君故国之思,用意更为明显。元人仇远读《重阳》诗,感慨说:“蒋陵依旧西风在,一度黄花一度愁。”读《有感再赋》诗,又感慨说:“莫道墨梅曾遇主,黄花一绝更堪悲。”节届重阳,实属良辰美景;把玩黄菊,亦系赏心乐事。然而,当此“丧乱”、“干戈”之际,即使菊花烂漫盛开、纷披四野,谁又能有陶醉于秋光的闲情逸致呢?“作意为谁秋”,以物(菊花)衬人,通过人与物之不相谐合,把人所经临之“丧乱”、“干戈”及由此引发之爱国思想感情和盘托出,而又令读者反复咏叹,感慨不尽。
上一篇:屈守元 赵晓兰《悼亡》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季镇淮《感事》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