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本淳
幕府高临碣石开, 蓟门丹旐重徘徊。
沙场入夜多风雨, 人见亲提铁骑来。
李攀龙
本诗选自《沧溟集》卷十三,诗共八首,此为第四首。王中丞名忬,字民应,太仓(今属江苏)人,著名学者王世贞之父,《明史》卷二〇四有传。王忬以右副都御史代杨溥为蓟辽总督,进右都御史,相当于唐代的御史中丞。诗题用中丞二字,一方面是好古的习惯,欢喜用汉唐乃至周代的官名来称本朝相当的职位。另一方面,用中丞二字使人想起唐代的张中丞(巡)的忠烈事迹,以相比附。王忬在嘉靖时期,赤胆报国,关心武备,颇著声威。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俺答数部屯会州(今河北平泉南),挟朵颜为向导,将引兵西寇,却扬言东进,王忬中计引兵而东,俺答乘间由潘家口入,渡滦河而西,大掠遵化等地,京师大震。御史劾王忬,刑部论罪该戍边,严嵩挟私仇论斩。这年五月王忬被杀。李攀龙热烈歌颂王忬的忠义,但不能触及皇帝,所以这八首挽诗措词极为不易。在第二首中说:“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江万里涛”,比之为伍子胥之冤。这第四首尤为精采。
“幕府高临碣石开”写王忬为蓟辽总督时之气势。把幕府二字置于句首,表现王忬为国宣劳的忠勇,此写生前。“蓟门丹旐重徘徊”,此句写死后忠贞。丹旐(zhào兆)指灵柩前铭旌,犹如后世的招魂幡,引着亡魂早归故上,而王忬的丹旐不肯速归江南故土,而却在蓟门徘徊不肯去,魂犹如此,人自可知。两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大起大落,总突出王忬的忠勇,为三四句作铺垫。
“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这两句称得上神来之笔。虚事实写,明明是虚构,但作者用“风雨”“人见”就落实而又不悖于人们的认识。古人多以风雨之夜为鬼魂出没之背景,如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诗写的是开边战争给人带来的惨痛,李攀龙却活灵活现地写出王忬死后不忘杀敌报国的忠勇悲壮的气概,使读者也如置身沙场亲见军容。“人见”二字尤应玩味,着此二字,虚事实写而不觉生造,这是一;王忬死后还有人见到他亲提铁骑驰驱沙场,生前之忠烈,不言自喻,对罪名来说,实含翻案,这是二。其三,既有人亲见如此,足可证明王忬之爱国精神,永存人民心中,才能有此传闻。事情虽虚,精神却实。两句虚事实写,以虚衬实,而有上句“蓟门丹旐重徘徊”之铺垫,入情入理,王忬死后凛凛如生。《九歌·国殇》结尾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李攀龙正是抓住这个特点写王忬之冤死,声情壮烈,笔挟风霜,不愧为七绝名篇。
上一篇:刘明今《挽王中丞(其一)》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缪钺《摸鱼儿》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