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念先
老将
举目山河,一生筋力,老尽边关。看兜鍪夕解,塞霜侵鬓;翎根乍脱,刀箭余瘢。善饭廉颇,雄心充国,恍到千旗万马间。时昂首,见天边新月,尚想弓弯。 堂堂岁月奔湍。历百战,功名夸据鞍。忆挥戈拔矟,烽消瀚海;腾龙哮虎,雷震天山。毳幕秋风,严城画角,落日萧萧金铁寒。摩长剑,问当年乳臭,几辈登坛?
孟传璿
这首词描绘一位退伍老将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他为献身祖国,长年戍守边疆的功绩以及“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爱国热忱。上片写他退伍时的形象和精神品德;下片回顾他一生战斗功绩以及在肃杀严峻的边塞上对后继者的担心。
“举目山河,一生筋力,老尽边关。”开篇总叙老将的一生,洋溢着作者热情的赞叹。老将刚解甲退伍,仍恋恋不忘曾经百战保卫的江山,“举目山河”的行动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赤诚,“一生筋力,老尽边关”是对他一生镇守边疆的高度概括。这一韵总起,以下对他的外貌、内心世界、战功等逐层作了生动的描绘。“看兜鍪夕解,塞霜侵鬓;翎根乍脱,刀箭余瘢。”写他的形貌。“兜鍪”(doū móu)古称胄,战斗时带的头盔。“翎根”,铠甲名。《元史·怯烈传》:“奏对称旨,赐币帛及翎根甲。”“夕解”、“乍脱”暗示刚刚退伍,“塞霜侵鬓”、“刀箭余瘢”,前一句见出镇守边疆时间之长;后一句写其经历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多,精炼形象。这两句是“一生筋力,老尽边关”的具象化,又伏下片“历百战,功名夸据鞍”的描叙。以下两韵集中刻画他的精神面貌。“善饭廉颇,雄心充国,恍到千旗万马间。”廉颇事见《史记·廉颇传》。“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老矣,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充国事见《汉书·赵充国传》。“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告问:‘谁可将者?(指御羌人进犯)’充国对曰:‘亡逾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虏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词中以历史上两位著名老将为喻,说明他有能力、有雄心继续为国效力。“恍到千旗万马间”,揭示他的内心世界。它说他仿佛仍回到了“千旗万马”,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驰骋在沙场上。这种“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精神跃然纸上。“时昂首,见天边新月,尚想弓弯。”进一步补足上一韵的描写。“时昂首”的细节以及由新月联想到“弓弯”,看出他当时起伏不平的心境和有为祖国效力的热忱。上片从外表到内心世界,通过一些富于特征的细节刻画老将的形象,鲜明生动。换头承上启下,转入对他过去功绩的描叙。“堂堂岁月奔湍。”“堂堂”是形容“奔湍”的,有“公然”、“不客气”的意思。唐薛能诗:“青春背我堂堂去”(《春日使府寓怀》)。这句意谓光阴无情地流逝,将“堂堂”移放句首,突出其“无情”。“历百战、功名夸据鞍。”是对他过去功绩的概括。“据鞍”系用马援事。马援年六十二,因刘尚击武陵,军没,他自请出征,“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后汉书·马援传》)“夸据鞍”描写老将夸耀自己年虽老而壮志不减。“忆挥戈拔矟,烽消瀚海;腾龙哮虎,雷震天山。”“挥戈”,出自《淮南子·览幂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拔矟”“矟(shuò)”即槊,出自《新唐书·尉迟恭传》:“善避矟,每单骑入贼,虽群刺之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矟还制之。……帝尝问曰:‘夺矟与避矟孰难?’对曰:‘夺矟难。’试与齐王战,少选,王三失矟,遂大愧服。”写老将“挥戈拔矟”的行动以见其英武;用“腾龙哮虎”的比喻以见其声威。“瀚海(沙漠)”、“天山”泛指边疆,极言转战地域之辽阔。而“烽消”、“雷震”,又形象地表现其卓著的功绩。这一韵是对他“历百战、功名夸据鞍”的具体刻画,又是对他的功绩的热情歌颂,气势豪壮。以下回到当前环境的描写,遥接开头“举目山河”。“毳幕秋风,严城画角,落日萧萧金铁寒。”“毳(cuì)幕”,指北方兄弟民族所用的氈幕,这里与“严城”对举,似宜理解为敌军氈幕。“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杜甫诗:“严城叠鼓鼙”,(《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萧萧”,萧条。“金铁”,分别指戈矛、铁甲等。这三句以边疆特有的景物描绘出深秋黄昏萧杀苍凉的边塞图。自然环境的寒冷,戒备森严的边城,面对着肃杀秋风中的“毳幕”,时刻都需要警惕敌人的入侵。作者用典型的环境背景衬托老将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形象,给人印象极为深刻。歇拍写他深沉的感叹:“摩长剑,问当年乳臭,几辈登坛?”“乳臭”,语出《汉书·高帝纪》,意谓年少无知。苏舜钦《庆州败》:“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一般多含有对年轻人轻蔑的意味。面临当前这样严峻的形势,他手抚长剑,表现出无比激动,接着慨叹地问:当年那班年轻人不知多少登坛拜将了?言外之意是说,他们能担当起保卫这边疆的重任?对后继者的担心,更加突出了他忠心耿耿,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
作者生平事迹无考,只知道道光年间(1821-1850)在世。这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后,清王朝已腐朽衰败。西方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国家军备废弛,大多数武将面对侵略,或畏葸不前,或投降妥协,已远非康熙雍正时代的声威和士气所能比拟。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词中塑造了老将的形象,热情歌颂了他的爱国精神,无疑的表达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对现实是不无讽谕的。这首词用典用事很多,慰贴自然,无凑泊痕迹,写法上注意把概括描述与具体刻画结合起来,使塑造的形象生动鲜明,有血有肉。意境雄浑壮阔,词风豪放,读之可以起懦。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上一篇:潘君昭《沁园春》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王步高《没蕃故人》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