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骥
河北民, 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 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 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 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 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 斗粟数钱无兵戎。
北宋到了中期,社会危机渐次暴露。当时情况正如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所言:“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xǐ)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河北民》是王安石早期诗作。它通过河北民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危机的严重和对变革的渴望。
北宋中期一大危机是积弱不振。自“澶渊之盟”以来,对东北的辽国每年要输与大量银绢。西夏建国后连败宋军,又与西夏屈辱议和,亦须岁输银绢,以生民的膏血买得暂时的“和平”。第一层(开头四句)就反映了积弱不振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河北”,指宋代河北路,约相当于今天河北霸县以南和山东、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里接近北边的辽、夏,故曰“生近二边”。年年要受超常的掠夺,故曰“长苦辛”。具体说,就是“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家家”,无一例外;“耕织”,不分男女。家家、人人都要从事繁重劳动,所得却须缴纳朝廷,供奉敌国。不是用雄兵保卫边境,而是靠岁输银绢苟且偷安,这是多么令人愤慨!第二层(中间四句)反映北宋又一危机:积贫。造成当时国库空虚人民贫困的原因,除岁赂银绢外,还有大地主的土地兼并;还因为北宋建立了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官僚机构,军费开支亦十分浩大,因此赋税极重;赋税之外还有徭役。“今年大旱”,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仍催”百姓去上河工,百姓无奈只得逃荒。“老小相携”形象地展现了流民的苦况。“来就南”,到黄河以南来就食。不料黄河以南即使是丰年,百姓也没有饭吃。等待河北流民的将是什么?不难想象,除转死沟壑外,怕就只有逼上梁山了。“南人丰年”为什么还没有饭吃,这就是兼并、赋税所造成的了。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诗人对灾民的同情和对创造昌盛时代的渴望。“悲愁天地白日昏”,把天地拟人,谓见此惨象天地亦因悲痛而昏暗。“路旁过者无颜色”句虽也可以指流民,谓其流离道路,面无人色。但从与上句对仗考虑,“路旁过者”似不是指流民,而是指诗人本人。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即以“道旁过者”代指自己。唐太宗励精图治,革除弊政,才出现了封建社会里少有的贞观之治。“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你们可惜没有生在贞观时代,那时斗米不过数钱,而且没有战争。通过歌颂贞之治表现了作者对当今世道的不满和通过变革创造好时代的渴望。“安史之乱”后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由中唐到北宋,不少政治家起而革新,企图再现唐朝盛世。王安石也是如此。而且以诗言志,在《叹息对》、《寓言》、《开元行》等诗中都表现了他的变革的愿望。《河北民》更是其中杰出的篇章。
要在一首短诗中反映如此巨大的社会现实,就决定了它必然要有很强的概括性。地域上,从河北到河南;内容上,既写了岁输银绢给人民造成的沉重负担,又写了徭役、赋税、兼并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贫困;既反映了现实又表现了变革的渴望。但又章法井然。诗分三层,前两层分别反映现实中的两大危机,第三层在此基础上写变革的渴望。用河北民逃荒将诗由第一层向第二层扩展,用“路旁过者”的所见所想将诗由第二层向第三层推进。
上一篇:王步高《没蕃故人》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胡国瑞《河湟》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