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枣庄曾涛
中兴诸将收山东, 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 胡危命在破竹中。
只残邺城不日得, 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 回纥馁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 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 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 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 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 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 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 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驾通宵凤辇备, 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 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 时来不得夸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 幕下复用张子房。
张公一生江海客, 身长九尺须眉苍。
征起适遇风云会, 扶颠始知筹策良。
青袍白马更何有, 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 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致白环, 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 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 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 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 净洗甲兵长不用!
乾元元年(758),安史叛军首领安庆绪据守邺城(今河南安阳)。是年九月,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位节度使步骑二十万围攻邺城;十月,郭子仪从杏园渡黄河,破安庆绪,攻克卫州(今河南汲县);十一月,崔光远又攻克魏州(今河北大名),其余各处亦多有捷报。这首诗即是在这种“捷书夜报清昼同”,“只残邺城不日得”的形势下写成的。
这是一首内容异常丰富的诗篇。诗人以围攻邺城,胜利在望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为背景,全方位地展示了帝王将相,诗人墨客,征夫思妇,平民百姓等不同阶层的人物,评说他们的功过,表达他们的愿望,从而抒发诗人自己的爱国忧国之情,堪称“诗史”。全诗可分四层读。开头十二句为第一层,从大处落墨,概述总的战势;“成王功大”十二句为第二层,备赞诸将“整顿乾坤”之功;“攀龙附风”十二句为第三层,称颂众相“扶颠”“筹策”;最后十二句为第四层,抒发举国上下“净洗甲兵长不用”的愿望,层次脉络十分清楚。诗的内容既如此丰富,我们应怎样去把握它呢?浦起龙谓此诗充满“忻喜愿望之词”(《读杜心解》卷二之一),的确如此。由于前一年两京的收复,此时邺城的围攻,安庆绪的穷困,人们对形势十分乐观,诗人也不例外,因而这首诗饱含喜悦之情,仅含“喜”字的诗句就有两处:一曰“已喜皇威清海岱”,一曰“后汉今周喜再昌”。而且,从头至尾,无论是“胡危命在破竹中”的断言,还是“东走无复忆鲈鱼”的展望;无论是“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的祝福,还是“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的劝告,都是诗人内心喜悦之情难抑的写照。然而,邺城毕竟还没有攻下,此时还不能“净洗甲兵”。不难发现,除了喜悦之外,诗人抒发得更多的还是他的“愿望”。这种“愿望”,对于帝王将相而言,就是“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的升平气象;对于诗人墨客而言,就是能够不再忧国忧民,而衷心高歌天下太平(“隐士休歌”二句);对于征夫思妇而言,就是团聚在一起,不再因战乱分离(“淇上健儿”二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是布谷催春,丰收在望(“田家望望”二句)。这一切的一切,归结成一个愿望,就是平定叛乱,天下太平,“净洗甲兵长不用”。因而浦起龙谓全诗充满“愿望之词”。同时,由于战势令人欣慰,这些愿望中又饱含着难抑的喜悦。但是,仅仅停留在“忻喜”和“愿望”两个层次上理解这首诗是很不够的。这首诗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所抒发的喜悦,它所表达的愿望背后的忧虑。诗人的喜悦和愿望,仅仅是他的爱国之心在令人乐观的形势下情不自禁的流露,他并没有被这种形势冲昏头脑;相反,他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隐患。诗人的种种忧虑,在诗中都有含蓄而实在的表露。一是忧诸军无帅。“独任朔方无限功”。朔方指郭子仪,时为朔方军节度使。当时九节度兵围邺城,却不设统帅,而令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致使诸节度使不能统一指挥,反而相互牵制,贻误战机。诗人看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故特别提出“独任”二字,希望郭子仪统领诸帅,以免相互牵制之失。后来九节度使兵溃邺城,这是一个重要原因,说明诗人决非杞人忧天。二是忧引狼入室。至德二年(757)两京收复后,回纥王子叶护回国取马助战,次年八月派骁骑三千助讨安庆绪,唐王朝让他们住在京师(“京师皆骑汗血马”),给以优厚待遇(“回纥馁肉葡萄宫”)。作者用“皆骑”、“馁肉”等字,显然对此不以为然,只是说得比较含蓄而已。三忧肃宗封爵太滥:“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李辅国等一伙官僚,靠着当初在灵武拥戴肃宗之功,回京后气势嚣张,肃宗对他们加官进爵,滥加封赏。可见诗人的忧虑是多方面的,不仅忧将相,亦忧皇帝;不仅忧邺城,亦忧回纥。正是由于这些深沉凝重的忧虑,使得这首诗既不同于一般的喜气洋洋的庆功之作,也不同于歌颂太平的《河清颂》,它无形中塑造出一个为国而喜,为国而盼,为国而忧的爱国诗人形象。
这首诗突出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有风格。就这首诗而言,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如前所述,全诗从头至尾交织着喜悦、忧虑和希望,情绪十分复杂;而隐藏在喜悦和希望背后的深深忧虑,给全诗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它决定了全诗深沉抑郁的风格。其次,在夹叙夹议中多转折,也是其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就内容而言,这首诗涉及面十分广,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近至评判现实,远至瞻望未来,诗人的笔触不断变换,伸向不同的领域,自然形成一种大起大落的波澜,颇有气势。就情绪而言,始终都是喜悦、忧虑和希望相交织,起伏不平,令人回肠荡气。就表达方式而言,既有“中兴诸将收山东”这类高度概括的叙事,又有“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这类优美的抒情;既有“攀龙附凤势莫当”这样尖锐的讥刺,又有“寸地尺天皆入贡”一段太白式的夸张。因而可以说,沉郁顿挫的风格是由其内容和形式共同决定的。
上一篇:王步高《泊秦淮》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周笃文 文远新《浣溪沙》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