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鉴江
玉树歌残去渺然, 齐州九点入苍烟。
孤槎与客曾通汉, 长剑怀人更倚天。
晓日夜生圆峤石, 古魂春冷蜀山鹃。
茫茫东海皆鱼鳖, 何处堪容鲁仲连!
邝露
作者题下注云:“时南都已失。”顺治二年(1645)春,邝露北赴南京,欲向弘光帝陈救国之策。五月,南京陷,弘光朝覆亡。他途中闻讯折返,诗成于南归途中或南归以后。神州陆沉,南明弘光朝也匆匆而逝,这时绍兴虽建立了鲁王政权,但中兴希望十分渺茫,诗人悲愤而作此篇。
“玉树歌残去渺然,齐州九点入荒烟。”“玉树”句谓明朝大势已去。许浑《金陵怀古》诗:“玉树歌残王气终”句由此点化。玉树,《玉树后庭花》。乐府吴声歌曲,陈后主作,其辞绮艳,其声哀怨,中有“王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时人以为歌谶。“齐州”句说,遥望神州,如荒烟中的九个小点。齐州,中国。《尔雅·释地》:“岠齐州以南。”注:“齐,中也。”疏:“中州,犹言中国也。”九点,古代中国分为九州。首联以亡国之叹开篇,次句以苍莽的境界,表现诗人浩瀚的愁思。“孤槎与客曾通汉,长剑怀人更倚天。”张骞,西汉外交家,两次奉武帝命出使西域,足迹遍及大月氏、大宛、康居等中亚国家,为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荆楚岁时记》载有张骞奉命乘槎(竹木筏)寻河源事。又《博物志》载: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每年海上有槎来,便乘槎到达天河,见到牛郎、织女。“孤槎”句合用二典,缅怀为国立功的张骞和国势强盛的汉代,与首联对照,突出“玉树歌残”的悲愤。“长剑”句化用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之句,塑造出作者“长剑倚天”,遥望神州,缅怀历史的形象。这句不仅有思古之幽情,而且有欲有所为而事不可为的悲慨。作者多么想挥“长剑”以整乾坤,像汉时的张骞那样为国建功立业啊!然而“玉树歌残”,九州沦覆,连南明弘光小朝廷也保不住,唯有杖剑“倚天”长叹罢了。“晓日夜生圆峤石,古魂春冷蜀山鹃”——在茫茫的夜里,晓日正从员峤山的云石上升起;望帝的千古精魂,化作蜀山的杜鹃,在料峭的春寒中悲伤地啼鸣。圆峤,即员峤山。海上五仙山之一。据说在渤海之东。又称环丘。《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拾遗记·员峤山》:“员峤山,一名环丘。……东有云石,广五百里,驳骆如锦,扣之片片,则蓊然云出。”蜀山鹃,相传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除水患有功,后禅位,化为鸟,名杜鹃。两句运用典故,创造出一个苍莽悲壮的艺术境界,隐含对殉国的崇祯皇帝的痛悼之情。尾联一方面叹神州陆沉,生灵涂炭;一方面表明效忠明室,誓不与清廷合作的气节。结句活用鲁仲连义不帝秦之典,有欲学鲁仲连而不可得之意,句意层折,悲愤何限!
诗以苍莽悲壮的艺术境界,寓亡国的悲愤之情,这种感情便显得浩瀚而深沉,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本篇在抒明亡之痛的同时,还塑造出诗人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鲜明高大的形象。全篇以“天”为视点,上下各句,均是“倚天”所见、所感、所想,结构甚有特色。这首诗情辞哀切,格调沉郁苍凉,有一种圣洁的悲壮的美,是明人七律不可多得的佳作。
上一篇:严迪昌《浪淘沙令》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朱安群 刘友林《海上》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