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操南
路出澶河水最清, 当年照影见东征。
满朝白面三迁议, 一角黄旗万岁声。
金币无多民已困, 燕云不取祸终生。
行人立马秋风里, 懊恼孱王早罢兵。
这首诗是袁枚在乾隆元年(1736),赴京途中,路经今河南省阳县西南的澶渊所作。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从王钦若、陈尧叟等之计,迁都南逃。宰相寇准坚持抵抗,真宗被迫至澶州(今河南阳县)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了辽大将萧挞览。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议。真宗素主议和,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辽暗通关节,继遣曹利用赴辽营谈判,终于订立和约。条约规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役,若无寇准主战,天下将分为南北。盟后王钦若却进谗言,认为寇准“以陛下为孤注”,真宗惑之。景德三年春二月,遂罢寇准知陕州。袁枚对此史实,感慨万千。这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读史者应该从而吸取教训。袁枚赋诗咏怀,也就寄托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首两句:“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东征。”交代地点、事件、题意。作者在赴京途中,“路出澶河”。看到澄水如练,缅怀“澶渊之盟”,触景伤怀,这是“照影”资治的一面镜子。三四两句:“满朝白面三迁议,一角黄旗万岁声。”白面指书生。《宋书·沈庆之传》云:“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谋之,事何由济?”具体人事,是指王钦若、陈尧叟等的主张迁都南逃。一角犹言一隅。局处一隅,剩水残山,还是竖立黄旗,三呼万岁。这事实际是对佞臣与最高统治者的嘲笑。五六两句:“金币无多民已困,燕云不取祸终生。”金币无多,国家财政已经拮据,人民负担不起;可是现在对待契丹还要输银、输绢。这样,民何以堪?燕云:包括幽、蓟等十六州,在今北京、河北、山西一带。五代时,晋高祖石敬塘把这一带割让与契丹,宋初不曾恢复,国家遂成积弱之势。版图未能统一,终为祸患。作者感时伤世;从而谴责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庸碌与失策。结尾:“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孱王早罢兵。”行人袁枚说他自己。赴京途中,他在立马凝神。孱王斥宋真宗的孱弱。早罢兵,惋惜他的不能自卫抗战;畏惧敌人,而是早日收兵。懊恼两字,惹人深思。不说可恨、恨煞;也不说惋惜,而说懊恼。这样用辞,自见诗人婉而多讽。在封建社会里,士大夫谴责最高统治者说话总是存着戒心。这是作者世界观的局限;也是他的历史时代的局限。
这首诗的结构,发议叙事,层次分明。一二两句,显示作者路过澶渊,引起关于这个地域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的回忆。三四两句,写出当年主和派是“满朝”的占着上风,失去自卫能力,形成局处一隅的局面。五六两句指出澶渊之盟订立后的祸殃。朝廷不自振作,累及子孙。结尾表达作者:主张抵抗外来侵略,懊恼着宋真宗的孱弱;从而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含义深刻,感伤不已。
上一篇:王英志《澳门杂诗》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王志民《瀚海》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