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滕振国
汉时关塞重卢龙, 立马长城第一峰。
日暮长河盘大漠, 天晴外部数疆封。
清时壁堠传烽静, 出塞山川作势雄。
百万控弦嗟往事, 一鞭冷月踏居庸。
康有为
本诗和前一首《过昌平城望居庸关》,都是光绪十四年(1888)夏历八月,作者到北京应顺天乡试未中,出游明陵、长城时所作。从作者游踪分析,本诗在后;原诗共二首,这里选析一首。
诗歌是诗人情志的外在形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这种情志,往往又是借某一事或物引发的,成语“触景生情”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一个诗人在同一时期、相似场合下创作多首诗歌,最难讨巧,最难见好,也最需功力。盖情事既近,难免意语雷同重复,徒取人厌。同样道理,如有佳作,则非大手笔不可,以深厚功力收同中见异之效。本篇和《过昌平城望居庸关》就当作如是观。
首联“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卢龙,汉唐要塞,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汉时属右北平郡。因是匈奴南侵要道,武帝曾拜名将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避之数岁,号其为“飞将军”。“长城第一峰”指八达岭。诗以议论开篇,与前诗通篇写景,寓情于景的手法不同,显得更为凝重。此联前句写史,有一种时间的纵深感;后句写峰,空间上突兀而起。时空交叉,一深一高,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接着四句写景,因是立马关山,俯视山川,与前诗的“望”中所见又大异其趣:“日暮长河盘大漠”,显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化来,但俯视远眺,视角不同,所以后者的重心是“直”、“圆”二字,而前者的“盘”字颇见精神。“天晴外部数疆封”,和“晴川历历汉阳树”意境相似,只是“长城第一峰”远比黄鹤楼为高,所以看得更远,直可数清长城以北的疆界。“清时堡堠传烽静”和前诗“时平堡堠生青草”意思相同,冷峻峭利,暗寓讽刺。既然朝政浑噩,武备松弛,难敌列强的侵略,那么“出塞山川作势雄”之句也就并非是单纯的赞美,而伴随着深沉的感慨,大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咏叹。这四句,写长河、大漠、疆封、堡堠、山川,是一幅壮美的塞上风光图,尺幅千里,历历可数,基本是静态的,不同于前诗写景的隐约幽微和动静结合,切合诗题,生动地体现了“立马长城第一峰”的豪迈心情。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与首句呼应反衬。历史上是“重卢龙”、“百万控弦”,因此有令人神往的汉唐气象;而今这一切都成了堪嗟堪叹的“往事”,“传烽静”不是天下承平的结果,而是国势日颓的原因。怀古思今,盛衰迥殊,则立马关山的豪情嗒然丧之,只能“一鞭冷月踏居庸”,乘兴而来,萧然而归了。显然,这里的感情比起前诗的结尾来,显得更加沉重。这种感情的变化,标志着作者思索的深入。因此,本诗虽也有精采的写景之句,但全诗具有较浓重的议论、咏叹的味道,更能体现作者思想家、政治家的特征。
总之,本诗写景凝炼传神,师法前人而别出机杼,笔力深厚且富有创新精神。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古时的重视边防和眼下的苟且偷安对比,山河的壮丽和统治者的腐败对比,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作者热爱祖国、忧虑时局的强烈的爱国精神。诗歌有浓重的议论味,却又不失形象性,兼有唐、宋诗的长处,而且对仗工稳,韵律妥贴,显示了作者博采众长的胸怀和自成一家的气派,是一首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好诗。
上一篇:张晶《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元]周霆震《登城》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