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国风
秋山复秋山, 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 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 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 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 伏尸遍冈峦。
胡装三百舸, 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 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 犹在城南间。
秋山复秋水, 秋花红未已。
烈秋吹山冈, 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
可怜壮哉县, 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 断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 庶几歆旧祀。
勾践栖山中, 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 存亡自今始。
顾炎武
顺治二年(1645),江南的历史翻过了沉重的一页。四月二十五日,豫王多铎的大炮轰塌了扬州的城墙,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清兵烧杀十天,昔日的烟花佳丽之地,化为人间地狱。全城死亡人数高达八十余万。五月八日,清军乘大雾夜渡长江。次日即攻克镇江。南明的沿江守军一触即溃,弘光政权如鸟兽散。五月十五日,故明忻诚伯赵之龙、礼部尚书钱谦益等在南京城外,“冒雨淋漓,褰裳跪道旁”,迎接清兵。不久,福王在芜湖被俘。接着,清军自常州、无锡直取苏州、杭州。志得意满的清廷向全国重颁剃法令。强令剃法损伤了汉族人民的民族自尊,激化了民族矛盾,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一斗争的高潮在七、八、九三个月。其中又以江阴的保卫战和“嘉定三屠”最为著名。顾炎武的《秋山》二首即作于是年的秋天,亦即江南抗清斗争的高潮业已消歇、清军奏报平定江、浙之时。
顾炎武生当明、清之际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年少时即“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关心现实,注重实学、,凡天文、地理、水土、兵、农、历代典章,无不熟究。他曾经说过:“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后人把这句话概括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明朝灭亡、满族入主中原的消息传到江南,顾炎武感到十分震惊。弘光政权建立后,顾炎武曾经寄以很大期望,同时也为这一政权内部腐败的迹象而感到忧虑。弘光朝的夭折证实了他的忧虑并非多余。顾炎武是清军蹂躏江南暴行的目击者,又是江南抗清斗争的参加者。七月,故明原总兵王佐才、举人周宝瑜、贡生朱集璜等起兵抗清,拒守昆山城。顾炎武是积极的参加者。不久,昆山城被攻破。顾的生母何氏被游骑斫杀。弟弟子叟、子武同时遇难。友人吴其沆殉于守城之役。嗣母王氏闻变后即绝食,半月后去世,遗命炎武“无为异国臣子”。顾炎武正是在目睹身受了许多野蛮和惨酷、鲜血和牺牲以后,才写下了沉痛抑郁、寄托遥深的史诗《秋山》二首。
这是两首痛定思痛之作,所以读来觉得倍加沉重、压抑而又异常的清醒。第一首写战争的惨烈和敌人的骄横。诗题《秋山》,显系从首句截取开头两字而来。它告诉我们,这两首五言古风写的是秋天。古代诗歌多咏秋之作。顾炎武的《秋山》不是抒发个人的失意,更不是抒写什么闲情逸致;而是借秋天高旷、明洁、萧杀、清醒的品格来寄托他那勃郁于胸的山河之痛。秋山连着秋山,秋雨下得满山显出暗红的颜色。江南的景色是多么秀丽、滋润,可是,物是人非,星换斗移,江南已经面目全非了。这里的“殷”字可理解为山色,也可以理解为对下文的暗示。陈旧的血迹不也是暗红色的吗,谁说时光的流驰可以冲淡血迹呢?“昨日”以下四句,诗人用高度的概括描述了江南的抗清斗争:昨天在江口作战,今日又厮杀在山边。已听得右阵溃败,左边的方阵又被敌人击散。江口指长江口。是年闰六月,故明吴淞总兵官吴志葵自海入江,结水寨于泖湖,与总兵官黄蛮的船只会合,一起抗清。山边指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海中)山边。当时故明参将侯承祖守金山。“甄”指战阵,“扼”指方阵。这里是泛指各路抗清义军的纷纷失败。“昨日”四句,用笔较轻、节奏稍快,以见清军进展之迅速。“旌旗”以下四句,着力刻画,力求形象之鲜明。当时鏖战之际,战士们将旌旗埋入地里,就象当年李陵与匈奴死战前“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汉书·李陵传》)一样,而敌人的云梯冲车又已经舞动在城端。一朝清兵破了城市,义军遭到了赵国“长平之战”那样的惨败,战士的尸体布满了山冈。“旌旗”两句,极写战士誓死抗战的英勇、战斗的危急,“一朝”两句,描摹战争之惨烈情状。接着,诗人转写敌人掳掠妇女的暴行和骄傲自得的气焰。只见清兵的三百只大船向北方驶去,每只船上都装满了美丽的女子。江南的口岸拥满了北来的骆驼,骄傲的清兵吹着胡笳,驱向燕关。“三百舸”并非泛泛的想象之辞。《嘉定屠城纪略》有云:“妇女寝陋者,一见辄杀;大家闺秀及民家妇女有美色皆生虏,……七月初六日,李成栋拘集民船,装满金帛子女及牛马羊豕等物三百余艘而去”。结末两句,作者用了《战国策》上的一个典故:楚国的大夫不肯屈膝事秦,他们逃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诗人借此含蓄地表明了反清复明的思想感情。尽管全诗的情调沉重而压抑,可是,由于作者取境开阔、感情深沉、“旌旗”两句突出了决战的精神和誓死的决心,所以全诗压抑而不消沉,悲痛而不给人以颓唐之感。
第二首诗描写江南被战争破坏的惨象、抒发诗人誓志复仇的感情。诗的开头与第一首相似,但象征的意味更浓。秋山连着秋水,秋花红得一望无际。江南的青山绿水多么可爱。死难烈士和同胞的鲜血:化成了满山遍野的秋花。凄厉的秋风吹遍了山冈,城市中居然出现了坟地才有的磷火。不祥的天狗星坠落在苏州城的北门巫门,预兆兵象的白虹连接着军垒。“烈风”四句是虚写,接下来的“可怜”四句,具体描绘敌骑践踏江南的惨况:可怜昔日壮伟的城市,旦夕之间竟生满了荆杞。归还首级的烈士原是贤良的大夫,断了颈的战士本是良家的子弟。“楚人”两句用了《左传》的典局:楚人决心焚毁麇城。虽然父兄的尸骨会因此而暴露,可是,国家都要灭亡了,父兄又何从去享受原来的祭祀呢?最后,诗人从勾践的历史故事中得到了启发和鼓舞:勾践失败后,栖身在会稽山。因为他卧薪尝胆、誓死复仇,能团结越人艰苦奋斗,所以百姓能跟随他去献身。想到古人的这些事迹,诗人感叹,存亡继绝的斗争从此开始了。这一首诗更多地采用虚写的手法,表达了更加昂扬鲜明、也更加深刻的复仇精神。《秋山》二诗充满史诗的特色。悲壮沉雄、洗尽铅华。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针对性。风格笔力,直逼老杜。
上一篇:萧涤非 刘乃昌《秋兴八首(其四)》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胡大雷《秋戍》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