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邱鸣皋
残年哭知己, 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 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 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 唯应赋《八哀》。
谢翱
这是诗人谢翱哭祭文天祥的一首诗。南宋“丙子之难”(1276)之后,文天祥兴师勤王,开府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二十八岁的谢翱,慨于亡国之愤,尽倾家赀,募乡兵数百人,投奔文天祥,被任命为咨议参军,随文天祥转战龙岩、梅州(今广东梅县)、会昌等地,而于赣州兵败时分手。临别,天祥以家藏端砚名“玉带生”相赠,并有嘱语,使谢翱感念终生。文天祥就义之后,每遇忌日(十二月初九),谢翱必召集友人登高哭祭,并写了一些悼念天祥的诗文。这首诗写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冬天,文天祥就义八周年之忌日。当时,谢翱与友人登西台(即桐庐县富春江畔的钓台)哭祭天祥,写下了著名的《西台恸哭记》和这首《西台哭所思》。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点明哭祭的对象、时间、地点。“知己”即题中的“所思”,指文天祥。“残年”,谢翱因在宋亡时未能死国,故称自己在亡国后的岁月为“残年”。有的解释“残年”为一年之将尽,似亦可通。“白日”本指太阳,但据《西台恸哭记》,谢翱登台哭祭之日,午前有雨,薄暮有风雪,唯登台时雨止,全天似无太阳出现。故此处“白日”为虚拟之笔,或泛指时日、时光,“白日下荒台”,言时光流逝,不仅“年”已向“残”,且“日”亦将尽(此诗是在诗人西台哭祭之后,回到富春江船中写的,时已薄暮)。“荒台”指西台。这两句共十个字,“残”、“白”、“荒”三个形容词,创造了一片衰飒悲凉的气氛,再加上一个“哭”字,益觉悲从中来。全诗基调,由此奠定。三、四两句承起笔两句之意,写诗人哭祭时的悲痛心情。“吴江”,指富春江,这里古代为吴国属地,故称“吴江”。西台下临富春江,故觉痛哭时泪洒江中,这是夸张的写法。李白写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而谢翱写他的泪水却能随着江涛奔腾到海,而又随着海潮回到西台之下。涕泪滂沱,折冲于江海,泪即潮,潮即泪,夸张想象,极尽哀悼之意。五、六两句转写文天祥就义。文天祥被囚大都,始终穿着宋朝的“故衣”,直至就义时血染“故衣”。“碧”指碧血,传说苌弘惨遭杀害,血化为碧,后世遂以“碧血”称誉忠臣义士为正义而斗争所流的血。这里用“故衣”、“碧血”写文天祥的忠节。“后土”句既是写文天祥的被杀害,又是写诗人谢翱对后土“不怜才”的怨尤,拗怒之气,见于言表。最后两句是正面写诗人自己对文天祥的悼念之情,结句写这首诗的意旨。宋亡后,谢翱隐于山中,故以“山中客”自称;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四十二岁,故云“未老”。《八哀》即杜甫为哀悼张九龄、李光弼等而写的“八哀诗”,这里谢翱借以自比,并从而表达出对文天祥的哀悼。
谢翱的诗一向以奇险著称,这首诗却写得平实、质朴。唯此,愈见诗人对“知己”朋友文天祥的哀悼怀念的真情。悲悼之作,其感人的力量正在于它的情真意切,呕之于心,于质朴中见纯真。铅华粉饰,反伤其骨。此诗写作,深得其体。
上一篇:王步高《衣襟中诗》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卞孝萱 乔长阜《西塞山怀古》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