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毓罴
楚怀放灵均, 国政亦荒淫。
彷徨未忍决, 绕泽行悲吟。
汉文疑贾生, 谪置湘之阴。
是时刑方措, 此去难为心。
士生一代间, 谁不有浮沉?
良时真可惜, 乱世何足钦!
乃知汨罗恨, 未抵长沙深!
《读史五首》大约作于元和五年(810)以后。元和五年,白居易的挚友元稹遭到权贵之忌恨,被贬为江陵府(今属湖北)士曹参军,白居易这年也因左拾遗佚满而改官京兆府(陕西西安)户曹参军。在左拾遗任上,三年的谏官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屡次直言上书请革除弊政,同时也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如《新乐府》五十首及《秦中吟》,揭露现实中的黑暗,锋芒直指权贵,传播遐迩。他之改官,权贵们感到如同拔除眼中之芒刺,而他自己则陷入深深的政治苦闷。其间又遭母丧,回到故乡下邽(陕西渭南)。元和八年(813),“丁忧”期满,被召入朝任左赞善大夫,这是陪太子读书的闲官,不得过问朝政。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死,他激于义愤首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当时旧官僚集团却攻击他僭越言事,并借其他事诬陷,把他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司马。《读史五首》是元和五年至十年间的作品,白居易在诗中哀叹古人,借以抒发自己不平之气。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立《屈原贾生列传》,把屈原与贾谊并列,正是看到了这两人忧国忧民的共同性,悲其志而哀其遇。白居易这首诗也将屈原和贾谊相比,着重写其同中有异。他先写楚怀王无道荒淫,放逐了屈原(灵均是屈原之字),而屈原则依恋楚国,不忍决绝他去,心中无限辛酸苦楚,被发行吟泽畔。次写汉文帝猜忌贾谊,不但未任命为公卿,反贬为长沙王太傅。其时正当励精图治,国中“断狱数百,几至刑措(刑法设置而不用)”,贾谊却被迫远离京师,叫他心里如何好受呢!白居易以简明的形象语言概括地描写了屈贾两人各自的遭遇及表现,接着发出了感慨:士之一生,有沉有浮,及封建时代常见之事。治世里人才被埋没,深为可惜;乱世里获得荣华富贵,又何足钦羡!在他看来,屈原遇无道昏君,遭受贬斥,自沉于泪罗江,乃不可避免的结局。贾谊生逢明时,汉文帝是个有作为的君主,而不能用其所长,致抑郁以终,岂非是无穷的憾事!
唐代诗人大都同情屈原的悲剧命运,如戴叔伦《过三间庙》诗云:“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同情贾谊的人也不少,如王勃《滕王阁序》云:“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刘长卿《过贾谊宅》诗云:“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白居易将两人作比,以为贾谊的痛苦更比屈原深沉——“乃知泪罗恨,未抵长沙深!”乃是强调良时人才弃置之可惜。这主要还是为国家着想,而非仅仅是从个人出发来考虑问题。历史上岂止一个贾谊,类此者比比皆是,白居易自己在写诗的当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任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和贾谊作长沙王太傅也有类似之处,很自然会引起联想。)
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白居易殷切期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拳拳报国之心,虽千百年后,犹能感人。我们由此亦可获得猛省。
上一篇:张培元《读《陆放翁集》(其二)》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