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滕振国
城堞逶迤万柳红, 西山岧霁明虹。
云垂大野鹰盘势, 地展平原骏走风。
永夜驼铃传塞上, 极天树影递关东。
时平堡堠生青草, 欲出军都吊鬼雄。
康有为
光绪十四年(1888)夏历五月,作者到北京应顺天乡试,未中;八月,游明十三陵,出居庸关,登万里长城,出八达岭。游兴颇壮,意气甚豪,曾作诗数十首以纪之。本诗和下面一首《登万里长城》,就是其中的两首。
居庸关旧称军都关、蓟门关,在北京市昌平县西北部,长城要口之一,控军都山隘道中枢,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形险势要,向为交通要冲。诗题为“过昌平城望居庸关”,从“望”字落笔,视野开阔,气象恢宏,极写居庸关的雄伟气势和塞上苍茫风光,风格豪放爽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以写景为主,而且写的是塞上风光。边塞壮美雄奇,曾使无数诗人心折而命笔,仅盛唐边塞诗人就留下了许多描写塞上风光的名篇佳作。前人的丰厚遗产既是后人宝贵的财富,却也给后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能否有后来居上的勇气和能力?本诗作者交了一份有出息的答卷:“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著元明!”(《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开辟了新的意境。
诗歌首联写城写山,突出一个“远”字。逶迤,弯曲连绵状;岧,同“迢递”,远伸不绝状。城上矮墙和西山诸峰起伏曲折,绵亘不断,直向远方伸展,显得幽远、深邃;而配以雨后彩虹和万株红柳,又有了明快、爽健的色调。颔联写原野,突出一个“大”字。原野开阔,云层就显得低垂了,有如雄鹰盘旋;原野向远方伸展,又好比骏马展足奔驰。两个生动的比喻,写得极有气势。这两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苍茫中洋溢着勃勃生机;而同联的上下句分别描写天上、地下,构成一幅浑成的立体画面。这样的描写,既切合“望”中所见,又突出了塞上风光莽莽苍苍的典型特征,说明了作者观察之细和描绘之工。写到这里,似乎已造塞上风光苍茫远大的极致,难以复加了,但作者在颈联中又以“传塞上”,“递关东”之句,借助听觉、视觉和想象,把空间拓展到无边无际,深合古代画论家所谓的“意余于象”的旨趣,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天地。诗的尾联最耐人寻味,上句说由于天下承平日久,烽燧不起,以致烽火台搁置不用而荒废了,长了青草了;下句说自己想越过居庸关去凭吊为国牺牲的将士。“鬼雄”一词出自《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既然天下太平,兵革废置,又怎么突然悼念起早就死难的将士了呢,岂不有悖于“闻鼙鼓而思良将”的常理吗?联系当时的历史,我们知道天下其实并不太平,列强正紧锣密鼓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因此,“时平堡堠生青草”并非是一种讴歌,而是对满清统治者屈辱妥协政策的嘲讽和对国家武备松弛现状的忧虑。就在这一年,作者曾上书吏部尚书徐桐说:“天下可哀之事,未有祸乱已至而不闻,倾覆将及而不知者”,“而言路闭塞,上下宴安,若罔闻知”。可作尾联的注解。
诗歌作于作者乡试失利之后,但诗中热情地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并抒发了对国家现状的忧虑,情绪高昂,胸襟阔大,不为一己之成败利钝而伤神劳心,这种以国家苍生为重,以个人功名利禄为轻的精神,是难能可贵且令人感佩的。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作者日后领导了“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
上一篇:马祖熙《过文登营》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范宁《过零丁洋》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