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邓绍基史铁良
一襟寒碧忠臣血, 二百余年翳草莱。
故国丘墟遗庙在, 荒城霜露远孙来。
黄鹂碧草无时尽, 白日青天后死哀。
亦有先祠临采石, 多曾挥泪棹船回。
虞集
南宋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完颜宗弼率金兵进逼建康,建康守臣陈邦光投降。通判府事奉议郎杨邦又以其血在衣上大书“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金人诱以官位,他不为所动,要他在“死”、“活”二字中作出抉择,他又大书“死”字,并大骂降臣及宗弼,被剖腹取心而壮烈殉国。后南宋朝廷在建康赐庙褒忠,谥忠肃。其后人杨拱辰到建康祭扫这位为抗金而亡的先祖墓庙,虞集写此诗以赠。
古时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忠君与爱国可以统一。诗人开篇便突出忠,为全诗谱写了主旋律。他对为抗金而牺牲的爱国志士充满钦佩之情,说杨拱辰的先人是一代忠臣,他的一腔热血洒在故国土地上已经二百余年,其地草也不生了。这是首联的意思。杨邦义建炎初年牺牲,此诗写于元惠宗至元年间,故说“二百余年”。“一襟”,犹言一腔。首句暗用苌弘化碧的典故,以碧血称忠臣义士为正义事业捐躯流血,元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有“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语。“翳”通殪,指草木倒毙,言烈士流血的地方,草木不忍吸取因而自毙,极言先烈事迹感人至深。草木本无情,诗人却情浓,这句是对先烈为国牺牲精神的高度颂扬。接着点明杨拱辰将去之地——故国,即建康(今南京),因为建康是六朝故都,刘禹锡诗“山围故国周遭在”中的“故国”即是建康,那里也曾一度为宋高宗驻跸之地。诗人笔下的故国不是表达一般王朝更迭的兴亡之感,而是亡国之痛。“遗庙”指杨拱辰先祖的墓庙;“远孙”,指杨拱辰。三、四句以“丘墟”、“荒城”、“霜露”等表现悲凉情调的词儿渲染祭扫的气氛,抒发怀念故国的哀思。第三联首句“黄鹂碧草无时尽”描写景物,看是宕开一笔,实是寓情于景。黄鹂一代又一代地鸣叫,青草一年又一年地生长,而“人生代代无穷已”,就如黄鹂碧草之没有尽时。先烈牺牲虽已二百余年,但他们的后人一代接一代地前来祭扫,先烈的精神和业绩将永远为后人所纪念,故有下句的“青天白日后死哀”,这既指杨拱辰此去的心境,也是作者自己心境的表露。因而尾联很顺理成章地归结到作者自己。“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历代为南北战争必争之地。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1),虞集先祖虞允文奉命至采石犒师,而主将已免职,允文当机立断,督师抗击金主亮,获采石之捷,后来在该地立祠以纪念他,这就是诗中所说“先祠”。虞允文尽忠国事,一心抗金,出入将相近二十年,宋高宗曾说:“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虞允文死后赐谥忠肃,他也是一位忠臣,与首句遥相呼应。诗人由杨拱辰去建康扫墓而追忆自己常去采石矶祭扫先人祠庙,总是挥泪而归。“挥泪”即是第三联下句“后死哀”的形象化。从尾联我们体味到诗人缅怀先祖而引起的哀痛,因先祖的功业而产生的自豪。在元代统治下,颂杨前朝抵抗外敌的忠臣烈士,必然流露出麦秀黍离之悲。虞集是元王朝的大臣,可是又在诗中表现故国之思,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南宋亡时,虞集尚年幼,他后来仕元并忠于元,无关乎历来所说的臣节问题。可是他又是虞允文的五世孙,难忘自己出身于“忠孝门”;古时的所谓华夷之辨对他也不可能没有影响,因而在涉及宋、金或宋、元矛盾时,他倾向于宋是自然而然的。
诗人与杨拱辰有相似的家世,相似的思想,两家先祖都曾抵抗外侮,所以写杨氏也就写了自己,写自己亦是写杨氏;赞颂杨氏先祖也就赞颂了自家先祖,反之亦然。以表达同一主题,是本诗的一个特色。
元代另一诗人刘诜称赞虞集此诗“壮郁沉痛,使人流涕。”刘诜还写了两首步韵诗,其中有“汴水殿荒秋鸟下,金陵城落暮潮来”之句,也是壮郁沉痛之言。
上一篇:宋绪连《送李将军赴定州》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张晶《送熊飞将军赴文丞相麾下》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