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鉴江
题八大山人《松壑图》
未合丹青老。剧怜他、铜驼饮泣,画才徒抱。丘壑移来抒胸臆,错节盘根写照。想握笔、愁肠萦绕。国破家亡馀墨泪,洒淋漓、欲夺天工巧。缣尺幅,碧纱罩。 繁华歇尽何须吊!且由他、嫣红姹紫,一春收了。地老天荒浑不管,空谷苍松独啸。经几度、风狂霜峭!如此江山归寂寞,漫题名、似哭还同笑。诗四句,古今悼。
廖仲恺
朱耷,号雪个,又号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南昌(今属江西)人。清初画家,明宁王朱权之后。明亡,一度为僧,又为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本篇借题《松壑图》,赞扬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万劫不渝的气节。
“未合丹青老。剧怜他、铜驼饮泣,画才徒抱。”合,该。铜驼,即“铜驼荆棘”。喻亡国。典出《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前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作者为八大山人胸怀明亡之恨,未能一展其济世之才而以绘画终老,深表叹惋。“未合”、“剧怜”、“徒”,都深蕴作者怜惜之情。三句暗点题目,总起全章。“丘壑移来抒胸臆,错节盘根写照。”两句由“画才”逗出,写《松壑图》的画景、画意。“丘壑”、“错节盘根”是画中之景,亦是八大山人郁勃沉痛的“胸臆”“写照”。“想握笔、愁肠萦绕。”这句由画中寄意,想象他作画时的心态。“愁肠萦绕”,以形象之笔极写其胸中之愁。下面二句,则是对“愁肠”的进一步描写:“国破家亡馀墨泪,洒淋漓、欲夺天工巧。”他以饱含亡国之痛的“淋漓”“墨泪”作画,挥洒出巧夺天工的画图。“馀”,表明在“国破家亡”之后,除绘画别无可为——他一不能以武力收复山河,二不能以语言文字直抒亡国之恨,三不愿丧失气节以求荣达;唯有以画唤起民族意识,以画抒写自己的“胸臆”,以画去维持生计。“墨泪”,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他的亡国之痛,还写出他作画的目的和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洒淋漓”三字,则是这两方面内容的深层开掘:一者表现其亡国之痛的深度和广度,二者表现其作品思想内涵之丰沛。正因为他有非凡的画才,又能以画抒恨,所以他的作品巧夺天工,达到很高的水平。“墨泪”与“愁肠”、“胸臆”、“饮泣”上下照应,“欲夺天工巧”与“画才”上下照应。“巧”字推出下面二句:“缣尺幅,碧纱罩。”缣,指缣素。作书画的白色细绢。尺幅,小幅。《唐摭言》载:王播少孤贫,客居扬州惠昭寺,为寺僧厌怠。播贵,重游该寺,见旧日壁上所题诗句,已用碧纱盖护,因题诗曰:“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两句用王播典,写人们对其画作的珍重。
上片写八大山人的亡国之痛,下片着重写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气节。“繁华歇尽何须吊!且由他、嫣红姹紫,一春收了。”嫣红姹紫,用汤显祖《牡丹亭·惊梦》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何须”、“且由”,一顿、一折,将上片所写一笔宕开,转入下片内容。这里用“嫣红姹紫”的“繁华(花)”一春凋残喻明亡。三句是无可奈何的反语,以曲笔表现八大山人对前朝的痛悼和深情的眷恋。“地老天荒浑不管,空谷苍松独啸。经几度、风狂霜峭。”三句仍写画中之景,并通过画中景的描写,赞扬八大山人万劫不渝的气节。“如此江山归寂寞,漫题名、似笑还同哭。”漫,随意。“如此江山”,表现八大山人对前朝深情的赞美和热爱;“归寂寞”,饱含八大山人对“国破家亡”的叹惋。朱耷作画,随手署“八大山人”四字,似“哭之”或“笑之”,以抒发自己的悲愤。两句从《松壑图》之署款着笔,写八大山人的悲愤和狂怪。结拍谓他画中的四句题诗,使古今同悲。
这首词上、下片内容各有侧重,从画中景而画中署名而画中题诗,层层拓展,上下关照,结构严谨。全篇扣紧《松壑图》来写,并由此生发,通过描写、议论的反复穿插,表现主题。本篇写于辛亥革命时期,其意义又不只是赞扬八大山人而已。
上一篇:张培元《金缕曲》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金启华 魏玉侠《金缕曲》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