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敏
一笑无秦帝, 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 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 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 只在布衣中。
屈大均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鲁连台而抒情表志。
鲁连台在古聊城(今属山东)东侧,为鲁仲连而建。战国时,齐人鲁仲连周游列国。走到赵国时,恰逢秦军围攻邯郸(今属河北,当时为赵都城)。邻国魏王怕秦进攻而派使者辛垣衍劝说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知道后,向辛垣衍陈说利害,力劝他放弃尊秦为帝的主张。秦军得到情报后,后撤了五十里。很快魏信陵君带兵救赵,秦军撤退回国了。鲁仲连立了大功,平原君要送千金酬谢。他却笑道:“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取者,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生不再见。诗人的“一笑无秦帝”,指的就是这件事。“飘然向海东”,鲁仲连曾义正辞严地对辛垣衍说,如果秦国称霸,“则连有赴东海而死去,吾不忍为之民也”。这一联,诗人在追述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但其中的“一笑”、“飘然”等词,显然是在赞颂鲁仲连不惧强暴、敢于直谏的无畏精神。“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当然是鲁仲连了。这里诗人不直述,却用了个反问句,一是问出了力度,一是问出了诗人的倾向,尤其赞赏鲁仲连淡泊名利的真隐士气节。“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鲁连台这个地方曾是古代的驻防要地,此时大雁南飞,疾风在万木丛中吹动。这里诗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历史人物和现实社会亦远亦近,若即若离。“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最后,诗人以一句有力的议论收尾。“从来”一词,道出了此时诗人不平静的情怀。自鲁仲连之后,天下又有多少“士”呢?结论是那些真正“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士,“只在布衣中”。布衣,指寻常百姓,与官相对。很明显,诗人在这里说的,绝不是那种借“隐”为名,而沽名钓誉,最后当官的那种“士”吧。
此诗作者屈大均正是一位重气节,轻名利的“士”。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他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后虽还俗,但飘零一世,终生不仕异朝。他当时的诗名很大,为“岭南三大家”之首,终以一介“布衣”,顽强抗争,保全了自己的民族情操。抗清运动平息后不久,即抑郁而卒。《鲁连台》诗不正是诗人自己的真实写照吗?
上一篇:唐骥《鲁港》爱国诗词鉴赏
下一篇:王锡九《鸣蝉满树读《离骚》》爱国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