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吴同初行状》原文与翻译、赏析
自余所及见,里中二三十年来号为文人者,无不以浮名苟得为务②,而余与同邑归生独喜为古文辞,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③,人以为狂。已而又得吴生。吴生少余两人七岁,以贫客嘉定。于书自 《左氏》下至《南北史》,无不纤悉强记④。其所为诗多怨声,近《西州》、《子夜》诸歌曲⑤。而炎武有叔兰服,少两人二岁; 姊子徐履忱少吴生九岁,五人各能饮三四斗。五月之朔⑥,四人者持觥至余舍为母寿。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⑦,乐甚,旦日别去⑧。余遂出赴杨公之辟⑨,未旬日而北兵渡江⑩,余从军于苏,归而昆山起义兵,归生与焉。寻亦竟得脱,而吴生死矣。余母亦不食卒。其九月,余始过吴生之居而问焉,则其母方茕茕独坐(11),告余曰: “吴世五世单传,未亡人惟一子一女。女被俘,子死矣! 有孙,二岁,亦死矣!”余既痛吴生之交,又念四人者持觥以寿吾母,而吾今以衰绖见吴生之母于悲哀其子之时(12),于是不知涕泪之横集也!
生名其沆,字同初,嘉定县学生员(13)。世本儒家,生尤夙惠,下笔数千言,试辄第一。风流自喜,其天性也。每言及君父之际及交友然诺,则断然不渝。北京之变,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诔(14),见称于时。与余三人每一文出,更相写录。北兵至后,遗余书及记事一篇,又从余叔处得诗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遗风。然后知闺情诸作,其寄兴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
生居昆山,当抗敌时,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万人,莫知尸处。以生平日爱国不忘君,义形于文若此,其死岂顾问哉? 生事母孝,每夜归,必为母言所与往来者为谁,某某最厚。死后,炎武尝三过其居,无已,则遣仆夫视焉。母见之,未尝不涕泣,又几其子之不死而复还也(15)。然生实死矣! 生所为文最多,在其妇翁处(16),不肯传;传其写录在余两人处者,凡二卷。
【鉴赏】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陷入一个极其动乱的时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表现得异常尖锐和激烈。当时许多作家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时代变化,其注意力转向社会现实,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疾苦,思考匡世济民的实际问题。世事的变迁也必然导致思想、文学的变化,顾炎武就站在这种变化的前列。他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亭林诗文集·与人书》),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日知录》)。他这篇《吴同初行状》,国恨家仇、伤时感世,充满了民族气节,饱含着对清统治者血腥屠杀的愤恨和揭露。
文章先从与吴生交往写起。开首一句,就把吴生与 “浮名苟得” 的一般文人区别开,说他是爱好古文、砥行立节、志同道合的朋友。文章一开篇就把志节标举出来,并以此作为择友的原则,这反映了作者对气节的崇尚。接着记叙四个朋友在顾家饮酒畅谈的情景,“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乐甚,旦日别去”。记友情的融洽欢愉,言往日的赏心乐事,都为下文的生离死别的惨痛作铺垫。“北兵渡江”,“而吴生死矣。余母亦不食卒”。“余既痛吴生之交”、“而吾今以衰绖见吴生之母于悲哀其子之时”,这是人世间怎样的悲惨与不幸啊,怎不使人涕泪纵横。作者对造成这场灾难的祸首没有多写,对吴生的死难也只一句带过,却把笔墨重点投放在吴生死后的许多事件的记叙上: 吴同初为吴门五世单传,他惟一的姐姐又在兵荒马乱中被清兵掳掠而去,二岁的儿子也可怜死去,老母孤苦无依,痛不欲生。作者亦遭家难,母亲为节绝食而亡,强忍着母亲去世的悲痛,曾屡次去吴母前存问,为故友尽道义,如亲生儿子一般。引用吴母的原话,如闻其声,如见其情,语似平静却使人心颤。作者极尽笔墨渲染朋友生前的欢乐,死后的伤痛,这就曲折含蓄地控诉了清兵的暴行,表现了深沉的爱国思想。
接下一段是为吴生立传,是正文,着重记叙了吴同初的学业造诣与诚笃的性格,重点写了吴生在国难当头时的民族气节。说他 “风流自喜,其天性也。每言及君父之际及交友然诺,则断然不渝”。其诗“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遗风”。人的一生行事,何其多也。作者为吴生立传,选取的事迹是他的才情,他的重然诺、讲信义的品行,着重于表现他的精神面貌,表彰他的坚贞气节,这与顾炎武作文须有益于天下的文学观一致。“断然”、“激烈”等词,传达出吴同初非同凡响的人格力量。
最后一段写吴生在昆山抗清死难的情形,着墨不多。一句 “死者四万人,莫知尸处”却触目惊心! 清军南下的残暴可见一斑。吴生“守城不出以死”,足见其重义轻生的无畏品格。如此精练简洁的文笔,写实而蕴含深意,令人叫绝。末尾,文章再起波澜,从另一角度描绘人物,写吴生事母至孝和娓娓夜谈的天伦之情,以及作者对亡友的诚笃情谊,对老母的关怀,致使老母顿觉如亲子复生一般,其情其景跃然笔端。“然生实死矣”! 一声长叹,把人从幻觉中唤醒过来,重又陷入现实沉痛的深渊。这段文字把情感推到了高潮,死者之悲,生者之痛,衬托着吴生爱国死节的崇高形象,为这篇传记体散文增添了异常动人的艺术力量。
此篇文字不多,容量甚大: 国恨家仇,伤时感世,怀友怜母,悲己悯人。丰富的内容无不写得真挚感人。行文中,作者时而放笔直抒,缓缓道来,时而点到为止,惜墨如金。不论简繁,都能传神达意、情深意浓,使文章闪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今天读来也感人至深。
上一篇: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