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完璧归赵》原文与翻译、赏析
赵惠文王时②,得楚和氏璧③。秦昭王闻之④,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⑤。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⑥;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⑦,未得。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⑧。”王问: “何以知之?”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⑨,曰:‘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⑩,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11),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1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13),则幸得脱矣(14)。’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5)?”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16);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17),宁许以负秦曲(18)。” 王曰: “谁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无人(19),臣愿奉璧往使(20)。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2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2)。相如奉璧奏秦王(23),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24),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25),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26),倚柱,怒发上冲冠(27),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强(28),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29),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30),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31),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32)。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33)。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34),礼节甚倨(35);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36),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37),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38),召有司案图(3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4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41),详为予赵城(42),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3)。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44),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45)。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46)。乃使其从者衣褐(47),怀其璧,从径道亡(48),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49),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1),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52)。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53),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5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55)!”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56)。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57),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58),毕礼而归之(59)。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60),拜相如为上大夫(61)。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鉴赏】 《完璧归赵》记载了蔺相如 “使不辱于诸侯”,挫败秦王 “以空言求璧”的阴谋,最后“归璧于赵”的一段史实,歌颂了蔺相如的英勇、机智和不惜以生命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了秦王的贪婪、鄙怯和负强凌弱的霸主行径。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蔺相如奉璧入秦的缘由,后一部分写蔺相如奉璧入秦的斗争。前一部分首言赵得和氏璧,秦假以十五城易璧; 次言赵君臣谋,予与勿予,举棋难定,求可使报秦者,也未得; 再言缪贤推荐相如; 最后写相如出场,相如衡量利弊,当机立断,主张 “宁许以负秦曲”,并自告奋勇,奉璧入秦。后一部分写了两场斗争,一为秦王轻狂无礼,见相如于章台,传璧玉于美人,无意偿赵城;相如假言璧有瑕斑,复取其璧,怒斥秦王失礼失信,以空言求璧,并持璧睨柱,欲与璧同归于尽; 秦王怕相如毁璧,一反倨傲之态,请求相如,表示道歉。第二场斗争写相如要秦王 “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才愿献璧,秦王被迫答应; 相如趁机派人从小路“归璧于赵”; 五日后,相如在秦廷指责秦国言而无信,恃强凌弱,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并指示秦王两条路子,一是先割十五城予赵,赵予秦璧,一是诛杀相如,终不能得璧。真是有理、有利、有节,理直气壮,气盛言宜! 秦君臣面对临死不惧、智勇过人的蔺相如,无可奈何,只有“相视而嘻”。最后,不得不礼待相如,“毕礼而归之”。
文章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突出蔺相如的智、勇和 “使不辱于诸侯” 的爱国精神,突出秦王的贪、怯和负强凌弱的霸主行径。双方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秦王的性格越突出,相如的性格就越鲜明; 相如的形象越高大,秦王的形象就越鄙陋。另外,文笔简洁紧凑,情节紧张曲折,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随矛盾的激化与缓解也出落得栩栩如生,主题思想也得到步步深化。文章还长于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的行动刻画和两次指斥秦王的语言描写,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并使人闻声辨人知性,有力地揭示和丰满了蔺相如的形象特征。秦王 “大喜”、“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虽寥寥几笔勾勒,然秦王贪且怯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孟子《天时不如地利章》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玄烨《宽限垦荒起科谕》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