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狱中上母书》原文与翻译、赏析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①,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䘏死荣生, 告成黄土②, 奈天不佑我, 钟虐先朝③, 一旅才兴, 便成齑粉④。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⑤,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⑥,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⑦,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 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⑧。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⑨,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⑩。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11)。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12),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13),何如不立之为愈耶(14)?
呜呼! 大造茫茫(15),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16)! 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17)! 兵戈天地(18),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19),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20)。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
武功甥将来大器(21),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22),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23),则吾愿毕矣。新妇结缡二年(24),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25)。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26)。痛哉! 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27),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28);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29)。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鉴赏】 夏完淳是明代末年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又是才情横溢的作家他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师参加抗清斗争。后来事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这封信是他被关在狱中写给生母和嫡母的遗书。诀别赠言,千头万绪,有对家事的叮咛嘱咐,有对国难家仇未报的英雄遗恨,有对母亲生养之恩的内心感激,还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上种种发之为文,慷慨悲壮,泣血吞声,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这封书信在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即第一部分,是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抒发他为报家仇国难的必死之志。文章第一句就揭示出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出语沉痛至极。因为这矛盾此时不可调和,况且面对生与死、国与家的两难已有明确的抉择,这不能不令人万分感慨和油然起敬。接着,作者就满怀感情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二人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据《明史》记载,1645年夏氏父子起兵松江,以水军为骨干,联络各处义军围攻苏州,试图切断清军在南京与杭州间的联系,阻其南侵。但围城四十五天失败,清军反攻,攻陷松江,夏允彝投水自尽以身殉国。因此,夏完淳说的“以身殉父”,实际上就是以身殉国。1646年春,他与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栴再次起兵,不久兵败,陈子龙投水自杀,他与钱栴被俘。故信中说“一旅才兴,便成齑粉”。这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抗清经历,作者用 “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八个字加以概括,言简意赅,沉重悲壮。特别是 “自分必死”四字,说明他早已把为国赴难看成自己的必然归宿,这种大义,令人钦敬。
作者并非缺乏亲情,接下来以负疚的笔调,满怀感慨地写到自己家门的不幸。当时作者的嫡母盛氏已出家做了尼姑,生母陆氏也寄居在外地的亲戚家中。“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而这种状况都是自己无暇顾家导致的,作者的痛心和自责可想而知,故说“不孝之罪,上通于天”。但是,作者的自责愈深,我们愈见其为国忘家之精神难能可贵,愈能激发起对他的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从“呜呼”始,至“亦武功渭阳情也”止。主要写他对家庭亲人们的担忧和对种种家事的安排交待。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开头,便是强烈的感慨: “呜呼! 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表现了自己对家门不幸的感慨,为亲人生活无着的焦虑,感情低回惨恻,催人泪下。“虽然已矣”,这四字力重千钧,一笔挽回。想到个人的不幸与国家民族的危难相比,只能让前者服从后者。“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这几句,把家与国的关系看得很清楚,表现了这位少年英雄非同寻常的爱国精神。接下去一个“但”字,又将笔锋转回,写母亲十五年来的教养之恩,再次表达自己对双亲的惦念和感激。反复表达与双慈死别的艰难,实是反衬出作者一心为国的不易,从而突出了为国忘家品格的崇高。
第二层就“立后”的问题进行叮嘱交待,反复论说“万勿置后” 的道理,态度异常坚决。“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作者为何如此坚决反对立后呢?从文中看来有两个原因: 一是由当时现状所决定,作者认为在当时沧海横流的情况下,能够坚持民族气节的人不多,如果代为立后的人气节有亏,反会辱没夏氏父子的声名。作者举张溥立后作为例证,明末复社领袖张溥死后无嗣,钱谦益代为立后,但钱后来却降清成为民族败类,这在客观上是对张溥名节的玷污,所以作者坚决不准别人为自己立后。这也可见作者对人的名声节气十分看重。二是认为夏家与国家利益一致,个人与民族命运相联,如果明朝不亡,纵使自己无后,也能千秋受人祭祀; 如果明朝覆亡,国仇家恨尚不能报,立后又有何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爱国精神达到了高度自觉的境地。
最后主要是对亲人的嘱托安排。先是希望双慈保重,然后请外甥侯檠(字武功)春秋奠祭,最后托其善待新妇。这些家事的逐一安排,表现了作者富于亲情、具有感人的人情美。而以上所有家事亲情,又无不归结到爱国复仇的大义上。所以在安排家事之时仍以“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来告慰亲人,表现了不屈不挠、死而不已的斗争精神。这一层,句句含至情,又句句闪耀着爱国的思想光华。
第三部分即最后两段。这一段以韵文形式写成。是进一步把舍生取义的爱国深情和壮志未酬、死而不已的英雄之志加以强调,使之更加充分,更为强烈。文中提到的“语无伦次”,就是指这封绝笔信中一再提到的对双慈的挂念和不时表白的爱国复仇精神。我们从这看似语无伦次之中感受到作者品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这一段也是作者情感进一步的升华和拓深,在风格上更显苍凉悲壮、荡气回肠,更增添了这封绝笔信的感人力量。
上一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徐梦莘《王彦与八字军》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