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弃妇词》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两姓无端合,亦复无故分。
昔时鸳鸯翼,今日东西云。
浮云本随风,妾心自不同。
君心剧无定,见弃如枯蓬。
出门拜姑嫜,十步一回顾。
心伤双履迹,一一来时路。
留妾明月珠,新人为耳珰。
不恨夺妍宠,犹得依君傍。
宝镜守故奁,上有君家尘。
持将不忍拂,旧意托相亲。
此生一以毕,中怀何日宣?
愿得金光草,与君驻长年。
这首诗,顾名思义,是写弃妇的。写妇人被弃后怨与爱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既表现了她的心地善良,也反映了她命运的可悲。
全诗二十四句,每四句为一个层次,共六个层次。
头一层揭示了造成婚姻悲剧的根源。两个陌生男女,在旧礼教的操纵下,莫名其妙地生活到一起。这种毫无感情可言的结合,终于落得个无缘无故分手的结果。但即便如此,妇人还是怀念刚结婚时那短暂的与丈夫鸳鸯比翼的幸福生活。只可惜好景不长,如今是浮云一般各自东西了。从这一层不难看出妇人十分渴望美满的夫妻关系,而对婚变的发生是懵懂不解的。也由此可见旧时代妇女的个人命运根本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层反接前句,浮云固然随风飘荡,但人毕竟不是天上的云,“我”的内心是想与丈夫长相依永相随的。只是“君心”不似“妾心”,真如浮云一般说变就变,忽然间“我”就象枯萎的蓬草一样被抛弃了。这一层既指明了婚变是丈夫挑起的,又进一步强调了妇人对自己忽遭厄运的困惑。她在丈夫眼中的价值原本就如枯蓬一般低贱,而她却不曾意识到这一点。这就越发证明了她的可悲!
第三层写妇人离开夫家时的悲伤心情。拜别了公婆,几步一回头地瞻望夫家。已然被休弃,还不忘做媳妇的礼节,不掩饰自己的眷恋之情,善良得委实可泣可叹。最令妇人痛心的,是现在双脚踩下的痕迹,分明都还是一一印在当初嫁过来时踏过的路上。当时多少美好的期待,多少幸福的憧憬,如今全成泡影,心中的愁惨凄苦自不待言。诗人这个细节的攫取很见功力,用今昔对比,把妇人触景生情的心理展示得淋漓尽致。
第四层是插叙。离开夫家前,妇人曾把自己一颗心爱的明月珠留下来,赠给丈夫的新妇作耳坠。她的这一行为看起来有些不合情理。新妇夺走了她的爱,导致了她被休弃的命运,她应该恨新妇才是。何以反而馈赠礼物呢? 原来妇人自有良苦用心在:明月珠戴在新妇身上,就能常常接触到丈夫,也就等于自己还依傍在丈夫身边一样。因此她也就顾不得或者根本就不想去恨新妇了。这一细节曲折入微地刻画了妇人的忠厚本性和对丈夫的一往情深。同时也加重了人们对负心男子的谴责。
接下来的第五层写妇人回家后的心态。可谓身在娘家,心系夫君。对这样一个抛弃了自己的不义之人,妇人非但没有设法把他尽快忘却,抹去对他的记忆,相反还要把带回的一面镜子安放在原先用惯了的镜匣上,连上面蒙着的灰尘,也不舍得揩去。因为这些尘埃是夫家的,凭借它还可以重温一下昔日与丈夫在一起的旧情。这里诗人再次用细节来渲染妇人对负心丈夫的眷恋达到了痴愚的程度,以至爱屋及乌,连微不足道的灰尘也珍惜起来。真是其心可感,而其情又可哀! 最后一层,妇人喊出了自己绝望的心声:这一辈子算是完了,“我”一腔苦楚和衷情什么时候才能得以让人(尤其是丈夫)知晓呢?怕是没有指望了。但即便是到了这般田地,她仍然不愿咀咒一声给自己带来厄运的丈夫。反而希望得到一种据说能使人长生不老的金光草,好让丈夫吃了益寿延年。至此,诗虽结束了,可女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却让人感到有一种难言的痛楚和压抑般的沉重。
这首诗明显地受到《孔雀东南飞》的影响,连基本情节也很相类。如“被弃”、“辞别”、“留赠”等就好象是《孔雀东南飞》前半部分的简化。所不同的仅在刘兰芝是不见容于婆婆,而这里的妇人乃为丈夫所弃。风格上与《孔雀东南飞》也很相近,有着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征。全诗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言情,哀哀诉来,有一种令人动容的直接感染力。语言也很明白晓畅,给人以落尽铅华的质朴之感。
当然,这首诗也有其自身的成就。最主要的就是善于用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诗人连用“心伤履迹”、“留赠宝珠”、“不拂镜尘”这样三个典型细节,不但不使人感到冗赘琐屑,相反把妇人内心的执着与凄苦之情曲尽其妙地透露出来,极为细腻入微地塑造了一个封建时代受尽屈辱却不改初衷的妇女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在思想意义上,赵执信的这首《弃妇词》远不能同《孔雀东南飞》相比。后者塑造的刘兰芝既聪明美丽,又不屈服于旧礼教和恶势力。是一位敢于同命运抗争、甚至不惜以生命捍卫理想爱情的妇女形象,令人可敬可佩。而这首诗里的弃妇,爱得盲目,爱得愚蠢。被弃后虽有哀怨却毫无愤慨,更不谈抗争了。她的身上透着一股被旧礼教所浸润的奴性气息。让人在“哀其不幸”的同时,不免要“怒其不争”。不过,受到指责的不应是这位弃妇。从刘兰芝到这首诗的女主人公,从敢于抗争到奴性十足,不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不断地摧残人性、不断地开历史倒车的一个真实写照么? 不正是中国妇女命运越来越悲惨的苦难历程么?
上一篇:《顾况·弃妇词》爱情诗词赏析
下一篇:《周邦彦·忆旧游》爱情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