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纲·秋闺夜思》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非关长信别,讵是良人征①。
九重忽不见,万恨满心生。
夕门掩鱼钥②,宵床悲画屏。
回月临窗度,吟虫绕砌鸣。
初霜陨细叶,秋风驱乱萤。
故妆犹累日,新衣襞未成③。
欲知妾不寐,城外捣衣声。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大约是一个新婚未久的贵家少妇。她当然曾得到丈夫夜夜相伴的欢爱。但不久,便“九重忽不见”了。“九重”,本是天的称谓,传说天有九重。自汉以来有“夫者天也”的说法,这里的“九重”,当指丈夫面言,并兼及疏离甚远之意。一个“忽”字,标明亲疏突变,冷暖相殊,自然会给少妇心理上造成难以承受的打击。于是她不禁从内心发出“万恨满心生”的哀怨。全诗细微而有层次地描绘了少妇此时此刻苦闷的心态,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贵家少妇的闺怨。
“夕门掩鱼钥,宵床悲画屏”两句,写少妇孤寂的情状。“夕门”一句,字面上好象是说夜晚的大门掩上了鱼形的门栓。实际上这是一句隐语。《诗经》:“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这里便以“食鱼”比兴“娶妻”,可见自古以来“鱼”便有与“情侣”相关的寓意。如此看来,这一句实际上是说秋夜失去丈夫的陪伴,只好收起自己想与丈夫欢聚的情欲。所以下一句便写她孤守空床,面对画屏悲哀感伤。画屏,雕镂绘画的屏风,置于床前。《汉书叙传》:“时乘舆幄坐,张(放)画屏风,画纣醉踞妲己,作长夜之乐。”江淹《空青赋》:“曲帐画屏,素女彩扇。”本诗中画屏所绘内容大该也不外此类。可以想见,画屏中展现的乐境,一定给少妇增添了许多愁绪,使她更加孤寂不堪了。
“回月临窗度,吟虫绕砌鸣”两句,写她的哀怜之感。前两句着眼于少妇自身的情状,这两句由人到物,写秋夜的景色。少妇举头一望,空中明月洒向窗前一片流光;再侧耳一听,小虫在台阶上不停地吟鸣。往常有丈夫陪伴,对这些似乎并不特别在意。今宵孤寂一人,夜月与吟虫便成她寄情的对象了。在少妇心中,似乎它们都颇具人性,对自己的孤寂也投以同情,表示哀怜。这正是借景抒情,以景写人的手法。
“初霜陨细叶,秋风驱乱萤”两句,写她的迟暮之感。细叶本该继续生长,可严霜无情,催其早落;狂萤正在得意飞舞,但秋风残酷,将其驱散。这细叶正是少妇娟秀姿容的表征,这狂萤正是少妇青春旺盛的写照。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细叶与狂萤的不幸遭遇,委婉而真切地抒发了少妇过早失爱的迟暮之感,
少妇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诗的最后四句揭示了她孤寂中期待与期待中失意的心理。她按照故妆,连日打扮,身着新衣,板正无褶,夜不成寐,耐心等待。可是得到的不是丈夫的前来,而是随风而至的“城外捣衣声”。捣衣声是思妇在秋夜为丈夫赶制征衣的捶杵声。这声音带着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回荡在少妇的耳边,拍击着孤寂的心房,使她陷入期望与失意的忧思之中,无力自拔。至此,一个孤寂哀怨的贵家少妇形象便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来说,这首诗不过是描述一个贵家少妇的闺怨,看不出有什么更深的思想。但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却可以引发我们对婚姻与爱情这一人生课题进行反思。少妇的哀怨是由“九重忽不见”引起的,那“九重忽不见”的原因在哪里呢?诗中没有说。不过开头“非关长信别,讵是良人征”两句,倒透露了一点供我们探寻的消息。“长信”,汉代长信宫,太后居住之所。班婕妤当初得到汉成帝恩爱,后来失宠,深恐见害,便含怨请赴长信宫服侍太后,以了却余生。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谓。从前一句里我们得知,这少妇不是幽囚宫中的失宠怨女,而是有夫之妇。从后一句里我们得知,这少妇不是丈夫出征在外的思妇,而是丈夫就在家中的失爱者。婚姻是以性爱为基础的男女结合,而文明时代人类性爱的最大特点便是排他性。然而南北朝时期,贵人于正室之外,广罗姬妾,极蓄家妓。不消说梁宗室萧宏其“后庭数百千人”,就是一般士大夫也或有“侍妾百余”,或有“侍妾数十”,至于等而下之者,更是司空见惯了。如此广罗姬妾,不仅对爱情是莫大的亵渎,而且必然缔结许多没有爱情的婚姻,给妇女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终生的痛苦。本诗抒情主人公为什么孤寂哀怨,恐怕根源就在于这婚姻上的一夫多妻制。这虽然不是作者的固有之意,却是我们阅读时可有的合理思考。
上一篇:《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爱情诗词赏析
下一篇:《桃叶·答王团扇歌三首》爱情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