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又题《近试上张籍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向名人行卷的风气极盛,他们希望通过行卷,能被称扬、介绍于主考。本诗作者平时向水部郎中张籍行卷已得到赏识,但临考前他仍不放心,生怕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了这首诗献给张籍,征求意见,以祈携助。这是此诗的本意。诗采用喻体,构思巧妙。作者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以新娘初次拜见公婆前的喜悦而又惶恐的心理,比喻自己临考前的不安和期待。
如果撇开“本意”,仅就“闺意”来鉴赏,这也是一首完整而优美的爱情诗。
诗的首句写成婚。“洞房昨夜停红烛”,“洞房”即新房,诗人用“洞房”、“红烛”这些字眼,渲染出新婚之夜的热烈氛围。“停”,中止。即平常我们说“停电”、“停水”的“停”。停即“止”,但“停”含有“当中停止了一段”的意思。诗中的“停”引申为“熄灭”。本来,洞房里的红烛是通宵达旦点着的,可是这位新娘夜里把红烛吹熄了——到凌晨起来梳妆时才点亮。为什么“昨夜洞房停红烛”呢? 诗的第二句作了回答:“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代媳妇称公公为“舅”,称婆婆为“姑”。古代风俗,新婚的第二天清早,新娘得随新郎去拜见公婆。这位新娘因为想着天一亮就得去“堂前拜舅姑”,所以把洞房花烛也给吹熄了——以免烛光太亮影响睡眠而误了早起。事实正是如此,第二天她起了个绝早,点亮红烛,以充分的时间进行梳妆打扮。我们不难想象,这位新娘子那繁忙、紧张的情景:眉毛画了擦,擦了又画;罗裳试了又换,换了又试。太花哨了怕欠端庄,太素朴了又怕寒伧。怎样才合公婆眼中的时宜?她实在没有把握! 妆罢,她只好向从小在公婆身边长大的新郎征求意见了。这就是诗的最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低声”两个字用得极好。它微妙地刻画出新娘子的娇羞神态和她那缱绻情意。妆罢“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花一般美的媳妇,难道公婆还会不满意的吗?这温柔的“低声”里,充满娇羞,充满幸福。然而,万一得不到公婆的欢心,这红烛洞房还有她的驻足之地吗! 这胆怯的“低声”里,我们还分明感受到新娘子心灵深处潜伏着的谦卑与隐忧。
汉魏民歌《焦仲卿妻》中,兰芝由于不中婆婆的意,便犯了封建礼教中妇女的“七出”之条。《大戴礼记·本命》说:“不顺父母,去。”《礼记·内则》也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封建社会似乎不是为丈夫娶妻子,而是给公婆找媳妇! 公婆不满意,媳妇便会丧失她在家庭中驻足的地位。而且,在封建社会,媳妇要使公婆满意又是多么难哪! 《聊斋·婴宁》里,婴宁连“善笑”、“爱花成癖”也会惹得婆婆不满,被斥为“憨狂”,受到“呵之”。封建社会媳妇与公婆的这对矛盾,正是诗中主人公幸福之中潜伏着隐忧的“根”;没有这矛盾,这首诗就不可能产生了。
用动作、行为细节刻画心理活动,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特色。契诃夫认为: “在心理描写方面也要注意细节。……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看明白。”(《契诃夫论文学》第27页)这首诗即通过外在动作泄露人物内心的隐微,从而揭示作品主题。
上一篇:《无名氏·锁南枝》爱情诗词赏析
下一篇:《苏庠·阮郎归》爱情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