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柳宗元《吊屈原文》原文|注释|赏析
柳宗元
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汩罗兮,揽蘅若以荐芳。愿荒忽之顾怀兮,冀陈辞而有光。
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支离抢攘兮,遭世孔疚。华虫荐壤兮,进御羔袖。牡鸡咿嘎兮,孤雄束咮。哇咬环观兮,蒙耳大吕。堇喙以为羞兮,焚弃稷黍。犴狱之不知避兮,宫庭之不处。陷涂藉秽兮,荣若绣黼。榱折火烈兮,娱娱笑舞。谗巧之哓哓兮,惑以为咸池。便媚鞠恧兮,美逾西施。谓谟言之怪诞兮,反置瑱而远违。匿重痼以讳避兮,进俞、缓之不可为。
何先生之凛凛兮,厉针石而从之。但仲尼之去鲁兮,曰吾行之迟迟。柳下惠之直道兮,又焉往而可施? 今夫世之议夫子兮,曰胡隐忍而怀斯? 惟达人之卓轨兮,固僻陋之所疑。委故都以从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立而视其覆坠兮,又非先生之所志。穷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矧先生之悃愊兮,蹈大故而不贰。沉璜瘗佩兮,孰幽而不光?荃蕙蔽匿兮,胡久而不芳?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托遗编而叹喟兮,涣余涕之盈眶。呵星辰而驱诡怪兮,夫孰救于崩亡?何挥霍夫雷霆兮,苟为是之荒茫。耀姱辞之朗兮,世果以是之为狂。哀余衷之坎坎兮,独蕴愤而增伤。谅先生之不言兮,后之人又何望。忠诚之既内激兮,抑衔忍而不长。芈为屈之几何兮,胡独焚其中肠?
吾哀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 食君之禄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偷风之不可去兮,怀先生之可忘!
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上,第一位以个人形式出现的名字就是屈原。他以大量激情澎湃、如诉如泣的独歌为民族的浪漫主义文学写下瑰丽一页,标志着文人自觉意识的苏醒。同时,屈原也是一位“伏清白以死直”(《离骚》),以身殉志的政治家,他的热忱与气节甚至比他的美政理想本身更为重要。
一千年后,盛店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处于风口浪尖的重要人物之一正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唐顺宗继位后,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在此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可惜未足一年,就被宪宗为首的保守力量颠覆了。柳宗元远贬永州,途经汩罗,临江抚膺,漫思古今,同是文人涉政,同是政治理想不得伸展,但历史前进了千余年,柳宗元虽对屈原的高洁人格景仰不已,处世态度却比屈原豁达变通得多,而对于屈原的执著,柳宗元则是既钦佩又惋惜。文章情感曲折婉转,其深情绵邈,不减屈赋当年高处。
赋文开篇简要地明了心志:“屈子沉江千年之后,柳氏又步其后尘,被逐湘江,手捧蘅若香草,来到汩罗之畔,向幽冥之中的英灵陈述衷肠。”在这六句概述中,柳宗元的悲凉与无悔都和屈原的情绪暗相契合,所有的愤激、哀痛、缱绻、向往,全在这千古一恸之中展开了。“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一句,涵盖了屈原一生的所思所为,然而却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作者笔锋一转,用大量篇幅铺叙开一幅混浊世相图,在他看来,人间的黑白本末完全被颠倒了:“华贵的服装被甩在地上,却穿起羊皮做的粗衣;母鸡咿吠乱叫,昂然独立的雄鸡却不能放声;低贱庸俗的曲调被推崇,高尚美好的音乐却没人愿听;毒药被当成美好食物,真正的粮食却遭抛弃烧毁;明明是牢狱却不知躲避,又丢下美丽的宫殿不住;陷进泥污的肮脏地方,却自以为披上了锦衣绣服;房屋被火烧毁,反而歌舞欢笑;喋喋不休的谗言巧语,却把它当成悦耳声音;本是厚颜无耻的小丑逢迎,却认为比西施还漂亮;把治国强邦的言论视为怪诞,反而塞住耳朵远远避开;有了重病还讳疾忌医,就是请来俞跗、秦缓那样的名医也束手无方了。”以上这十一组相对的比喻,气势恢宏凌厉,一气呵成,其痛心疾首的悲苦挚情跃然纸上。比喻意象由浅及深,逐步深入,情绪也随之激荡,终至不可遏止。“谗巧之哓哓兮”之后的四组意象,完全是在直言批评时政,已经抛开了纷纭华美的外物摹拟,喷薄恣肆,犀利之极。至此陡然一顿,在情绪高潮上突然发问:“何先生之凛凛兮,厉针石而从之?”结住第一部分。这一句顺承俞缓难医时弊而来,也是对于第一部分整体的总结:世事如此,先生您这样的凛凛君子,为什么偏要磨励针石去医治那不可救药的创伤呢?!这一反问结句简洁有力,不仅使得上文的连续铺排有了一个斩钉截铁的结果,而且为开启下文做好转折。
第二部分的语气趋于舒缓,抚今追昔,从先圣说起:“从前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也曾行之迟迟,眷恋不已;柳下惠奉行直道,也说过去到哪里都不能实现主张,现在世人议论屈子,您为什么还忍受打击、关怀楚国啊?”这六句是上下文之间的一个过渡,也是两个高潮之间的一个缓冲,此时作者的情绪是比较冷静的,他的疑问也不是咄咄逼人的。然而下文转入个人的议论时,他又禁不住激动起来。虽然屈原已经把楚国的黑暗审视得丝毫毕现,然而终究不可放弃,百转于心的苦情毕竟难以化解,这不正与柳宗元本人在政治风浪兴落中矛盾凄楚的心情如出一辙吗?所以他无法再冷静,他的内心冲突凭藉对屈子的质询一泻如注:“见识高远的人的独特行为,本来是浅薄者难以理解的,抛弃故国去追求个人的好处,我知道你不忍心这么干啊;袖手旁观国家覆灭,这更不是先生的志向。无论处境好坏都不改变理想,您始终坚守的是自己的节操,您对祖国那样忠心耿耿,即使牺牲生命也不变立场。沉没水底土中的美玉不会因此无光,掩埋起来的香草不会失去芳香,先生的容貌虽不能见,但在文章中还象见到一样。您呵斥星辰,驱遣怪异,又怎能挽救国家危亡?为什么您指挥雷霆上下奔驰,做那荒唐渺茫的幻想?您那些美丽晦奥的文章,一定让世人以为是发狂。唯独我为您深感不平,内心充满哀伤。如果您不留下这些文章,后世又如何把您仰望?您那爱国热忱在胸中激荡,要忍耐也不能久长。芈姓的楚国与您屈姓有多大关系啊?为什么这样忧心如焚地为它着想?”以上这一大段如泣如歌的质词,是《吊屈原文》的主体,作者思想中洞析历史的明智与不可自拔的深情相磨相宕,冲击起又一个悲怆而美丽的情绪高潮,其文笔的流畅纯熟、风格的典丽华靡,同样得到了充分表现。
在结束段中,作者终于平静下来:“我看到现在为官的人就痛心,他们哪有一个关心国家的兴亡!只怕俸禄不多,唯恐官运不昌。我也只好退身自守,缄口不言,因为我的主张不能实现。既然这恶劣风气不可去,我又怎能忘记对先生的怀念?!”寥寥几笔,柳宗元追慕屈原的本意显著无遗,有感于世事昏朽,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在现实政治之中,正道直行的文人终究是一筹莫展,他们只有在文章诗酒上,寄托自己的心志罢了。
《吊屈原文》全篇以赋体写成,其连类比物的形式酷似《离骚》中香草美人相属暗比的手法。但本文真正的动人之处却在于这种华美形式中内蕴的强烈激情,那种对于现实黑暗的淋漓抨击,那种执著而无奈的心境,才是《吊屈原文》内在的生命韵律,也才是上通屈子、下感今人的真正动人所在。
上一篇:苏轼《北海十二石记》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苏轼《后杞菊赋并序》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