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苏辙《答黄鲁直书》原文|注释|赏析
苏辙
辙之不肖,何足以求交于鲁直。然家兄子瞻与鲁直往还甚久,辙与鲁直舅公择相知不疏。读君之文,诵其诗,愿一见者久矣!性拙且懒,终不能奉咫尺之书致殷勤于左右,乃使鲁直以书先之,其为愧恨,可量也!
自废弃以来,颓然自放,顽鄙愈甚。见者往往嗤笑,而鲁直犹有以取之。观鲁直之书所以见爱者,与辙之爱鲁直无异也。然则书之先后,不君则我,未足以为恨也。
比闻鲁直吏事之余,独居而蔬食,陶然自得。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 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今鲁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有过人远矣,而犹以问人,何也? 闻鲁直喜与禅僧语,盖聊以是探其有无耶?
渐寒,比日起居甚安。惟以时自重!
这封书信是苏辙为黄庭坚而作的。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 (今江西修水) 人。他是“苏门四学士”之首,在政治上也与苏轼一样,屡遭新党打击,被贬到黔州 (今四川彭水),戎州 (今四川宜宾) 等荒远之地。他以诗负盛名,当时与苏轼并称“苏黄”,后来又被尊为杜甫的继承者,“江西诗派”的开创人。
当时,苏辙正于贬谪中,收到黄庭坚求交的书信,苏辙复此信致谢。信中,他赞许了黄庭坚甘居淡泊的生活情趣,由此,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兴趣。
文章起始,作者讲述了他对黄庭坚的敬慕,由于家兄苏轼与黄庭坚久远的情谊,由于黄庭坚优美的诗文,“愿一见者久矣”,但因为自己“性拙且懒,终不能奉咫尺之书,反而使自己敬佩的、兄长的老友黄庭坚先来信,使自己感到很过意不去。寥寥数语,表明了作者对黄庭坚的谦谨和敬慕。
第二段,讲述了苏黄二人的共同志趣。当时作者因上书言事被贬,但他“颓然自得,顽鄙愈甚”,我行我素,目无一切,以至人人见了都要不屑一顾地讥笑一番。在孤寂冷落之时,收到黄庭坚的书信,无疑,已是很令人高兴的事,而更可贵的是,通过黄庭坚的信,苏辙感受到了他们有共同的情感、有共同的处世哲学,“观鲁直之书所以兄爱者,与辙之爱鲁直无异也。然则书之先后,不君则我,未足以为恨也”。作者似乎觉得相知恨晚,但却说还没有晚到相识恨晚的时候。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终有人应的喜悦和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第三段,以阮籍、嵇康、颜回为例,说明黄庭坚有“过人远矣”的情操和志趣。阮籍、嵇康均为西晋“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早年怀有济世之志,因社会昏乱而不满当权的司马氏集团,蔑视礼教,阮籍曾“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嵇康声言“非汤武薄周孔”,尚崇庄老学说,他们放浪形骸,以饮酒为乐,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常以醉酒的办法保全自己,但他们饮酒并不完全是为了享乐,也不单纯是为了麻醉自己,逃避世事,而是在饮酒中体会一种人生的趣味。对他们来讲,饮酒带有很深的哲学思想。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不但是文学家、思想家,还是音乐家,他的音乐理论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他还善于弹奏鼓琴,他常以弹琴来寄托自己的幽愤。但作为思想家,酒和琴并不是他们的全部精神世界的寄托。他们也并不是完全安心于“食草木而友麋鹿”的深山隐居生活,常写诗文,表现了嗟生忧时,苦心彷徨的心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多所讥刺,最后嵇康遭陷害为西晋统治者司马昭杀害。作者又举颜回为例,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见称,贫而好学,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连他的老师孔子都叹服赶不上颜回,“不可及也”与先用的“独”字相呼应,突出了颜回高尚的治学精神,同时也为下文赞赏黄庭坚奠定了一个很高的基点。此时,作者的笔锋回到了黄庭坚身上,“古之君子”尚且“必寄于物以遣”,而黄庭坚却能“独居而蔬食,陶然自得”。在似乎无所寄托之中,追求着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由此,作者发出鲁直“有过人远矣”的赞叹。
这篇文章意在赞叹黄庭坚的生活志趣,但作者没有在此处落笔,而是从侧面写起,多方的友情,共同的志识以及古代贤人的典范,娓娓叙来,最后笔意收回,落到黄庭坚“有过人远矣”的赞叹上来。这种敛气蓄势的写法,表现了作者巧妙的艺术布局,也反映了作者深沉、凝练的思想感情。
宋代议论文的共同特点是展开铺排,条分缕析,尤其是说理论辩滔滔,一泻千里,而苏辙的文章趋于澹泊沉静,苏辙的这篇文章,情韵悠然,委婉曲折,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于流畅婉转之中,并微露出勃郁之气。其兄苏轼称他的文章是“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苏辙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在宋代散文中独成一家,决非无因,他的这篇短信就表现了“秀杰之气”的文章风格。
上一篇:苏轼《答黄鲁直书》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柳宗元《箕子庙碑》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