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苏轼《稼说》原文|注释|赏析
苏轼
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 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 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銍、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古代散文中,讲做学问道理的篇章不少。如荀子《劝学篇》,刘勰的《文心雕龙》,韩愈的《师说》、《进学解》,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道书》,欧阳修的《答吴充秀才书》,宋濂的《文说》等等皆是,但苏轼的这一篇却与众不同。
从题目上看,是说种庄稼的事,一读开篇,也确实如此:“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一句反问,引出了两段关于种庄稼的议论。
第一段起篇后,作者从两方面阐述“富人之稼”,这便是“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然后又从这两方面分别引申开去,说明这两种情况产生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从这段看,文字平淡无奇,道理也颇浅显,使人似乎不清楚作者为文的底蕴所在。
接下来第二段,作者又写了自己十口之家种田的情况,“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这样种庄稼当然不会有好收成。这段与上段的情况形成对比,意思深入了一层,但令人仍不明了其本意何在,难道作者仅仅是要说种庄稼这个尽人皆知的道理吗?当然不是。
第三段,作者笔锋一转,写道:“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原来作者前两段都是在设喻,以物喻人。此段则由物及人,说明人的才智在于积累,通过古人治学的情况,说明“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这是全篇主旨之所在,也是作者苦心设喻之后而所要点明的道理。
第四段则由古人说到自己,“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这当然是不利于学业长进的,故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进一步阐发了上段提出来的论点: 才智在于积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两句如奇峰突起,振聋发聩,使文章达到高潮。“厚积而薄发”一语源自《战国策·秦策》中的“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后成为千古名句,至今仍作为成语而经常被人们引用。
最后一段,作者告诉读文章的人: 你回去路过汴梁的时候,问问有没有个名苏辙字子由的人,他是我的弟弟,请把这个道理也告诉他。这种结尾亲切自然而又别具一格,看似轻松平淡的闲笔,如作家常之语,而其实在表明自己所说的道理是发于内心的肺腑之言,更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闲笔不闲,寓意可谓深远。
这篇文章虽短,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起于平谈,结于不凡,充分体现出苏文的特点。具体而言,特点有二。
一是设喻巧妙。作者以种庄稼这样妇孺皆知的普通事物比喻做学问,浅显而易为人所接受,甚至老妪农夫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比用深奥冷僻的事物来解说一个道理要高明得多。苏文中用喻之处颇为不少,但不管是明喻还是暗喻,选用得都十分恰当、巧妙。这篇亦属一例。作者用富人和穷人两种耕作方法及其结果进行对比,说明地力肥腴,收获一定丰富,地力贫乏,则收获必然微薄。前者是良性循环,可以不断发展再生产; 后者是恶性循环,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为继。随后,作者顺理成章地把这种物质生产的规律,引申到精神生产中去,说明精神生产中的富人与穷人,同物质生产中富人与穷人的情况一样,不能急于求成,追求虚名,而要日积月累,勤修苦学,方能有所成就。作者能有这样富于哲理性的辩证思想是很难得的。苏轼曾有诗句写道:“学如富贾在博收”、“吾闻诸夫子,求益非速成。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这与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以及孟子的“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大有异曲同功之妙。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苏轼才成了一代文坛巨擘。这说明浅显而恰当的设喻,往往来自深邃而正确的思想。此外,作者把自己比作穷人,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诫他人,显得谦逊朴实,比那些居高临下地指责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读者,这又说明比喻的选择运用,也能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和涵养,不可等闲视之。所以,每当读者看到比喻时,不妨如此分析揣摩一番,大约多少可以悟出一些文章之外的东西来。此文以将近一半的篇幅来设喻,这在古代散文中也是不多见的,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喧宾夺主。然而我们读完此篇并没有感到设喻的冗长,反倒更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体味,这也显示了作者大胆运用比喻的功力之所在。
二是结构严谨,苏文的谋篇布局是很讲究的,这一篇也不例外,第二段与第一段反向递进,第四段与第三段反向递进,而第三段与第一段呼应楔合,第四段又与第二段承接相扣。每段中又运用排比句分层推进,形成连环扣式的结构,层次多而不乱,条分缕析,脉络分明。分析苏文,我们甚至能据其内容画出一张线条清晰的结构图来,读者不妨一试。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篇《稼说》是作者写给与他一起考取进士的学者,好友张琥的一篇临别赠言,但其中所论述的道理对每个做学问的人都具有思想上的启迪。如果你想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的话,那么,请记住八百多年前苏夫子的至理名言吧——“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上一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柳宗元《罴说》原文|注释|赏析